铭记小道,继承传统,共赴康庄大道
《邓小平小道》于邓小平同志逝世25周年之际上映,既是缅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与爱戴,也是对于国家发展的一种审思和对未来发展的助力。影片并没有着重描述这段时期的政治局面,而是着重记录邓小平在江西南昌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恰恰是这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故事,更感人至深。开荒种菜,步行到厂,认真工作,关心工友,照顾家人,爱护子女……每一个镜头展现的都是邓小平与普通人无异的生活,这些细碎的日常与镜头语言,避免了强行煽情,并与邓小平以往伟岸的领导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看到一代伟人在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的模样,从而深刻领悟这段历史,洞见领导人赤诚为民的决心,以及卧薪尝胆的魄力。
一个人的命运沉浮,一个国家的改革之路,邓小平同志的人生轨迹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那段历史的见证。正如影片宣传所说“小道连大道,走向好日子。”这条所谓的“小道”,既是实指,也是意指。表面来看,指的是这条1.5米的小道,路并不算宽,且有些蜿蜒曲折,路两边长满了杂草,左右都是庄稼地,是一条小平夫妇上班必经之路。而就意指来看,小道实际是指一条小平同志不断探索的道路,也是一条乱象丛生,起起伏伏的人生道路,更是连接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的纽带。这也正是影片的独到之处,以小道为入手点,再现小平的人生,也寓意国家发展之历程。每天走在小道上,小平同志都在思考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么做才真正对得起人民。正如邓榕所说:“他的信念,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要让中国强盛起来。”[5]这条小道,诉说着小平同志敬民爱民的故事,也诉说着人民对这位可爱可敬的国家领导人的深沉爱意。小道承情,承的是感人至深的亲情,是坚定不移的军民鱼水情,更是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条小道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与见证。
我们无法具体得知邓小平一圈一圈绕将军楼时到底思考了什么,或是步行在小道上时曾涌现了怎样的才思。但是当我们走进影院,从影片中再次审视那段记忆,再次反思历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得到了答案。在这段被迫退出政治的在野岁月里,他看到孩子吃不起粽子,人民用不起收音机,五年工资才勉强买得起自行车,不敢奢望四件套……这位年迈的老人一次次行走于崎岖小路,一次次绕行于将军楼,一遍遍自问“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最终悟出了“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的道理,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并坚持“想得开,挺得住”的思想,对国家的发展和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了改革的大方向,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步步实践,坚毅向前,顽强地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图3 电影《邓小平小道》剧照
《邓小平小道》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认真学习其叙事和审美之外,更具备历史价值。[6]影片选择“文革”这一特殊时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沉浮的人生际遇,也得以洞见沉浮的中国,这样的叙事,打破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电影的桎梏,让我们看到邓小平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坚持从农村开始的底层原因。正如邓榕在书中所介绍的一般,也许年少时在法国哈金森橡胶厂厂房勤工俭学的经历,让邓小平同志意识到了两次工业革命后的法国工厂的硬件设施相比江西拖拉机配件厂要好太多,中国要富起来强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赶,而围绕小道发生的故事显然是一个契机,让小平同志更加坚定了必须坚持从农村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的想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来指导之后的改革。当我们再次从影片回头看向那段艰苦岁月,会发现从小道延伸开来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也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中华民族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中所出现的一代可歌可泣的人物,更是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借由影片,让我们得以形成关于小平同志那段至暗时刻的记忆和认知,并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道路做出一些反思,促使中国向上向善,凝心聚力,一步步实现中国梦。领袖传记片抑或是主旋律影片的价值和意义之一大抵便在于此。正如邓小平夫人卓琳说的,“从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