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刺激:战争片中的暴力影像

一、感官刺激:战争片中的暴力影像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对类型化的诉求与日俱增,《长津湖》与《水门桥》均依托真实历史拍摄而成,从类型上划分,无疑属于战争片的范畴。所谓战争片,“是指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于对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战略战术以及巨大战争场面的描绘。”[3]战争是残酷和血腥的,聚焦战争的影片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射杀、鲜血、残肢、尸体等视觉元素,赤裸裸展现战火和死亡的战争情境无疑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以至于不少家长带孩子看完《长津湖》后在多平台对影片进行了举报。尽管事后不少人认为这些家长对历史和英烈缺乏敬畏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确实存在由战争叙事转为战争奇观的倾向,《水门桥》上映时也有不少人呼吁由于画面过于惨烈尽量不要带12岁以下的孩子观看。《长津湖》关于敌我双方正面交火的场景超过全片三分之一的时长,《水门桥》更是全片几乎都处于战斗状态。在电影工业逐步成熟和对电影市场主动追求的背景下,近年来国产军事题材电影佳作频出,如《战狼2》《红海行动》《八佰》《金刚川》等影片也不乏对战争和血腥场面的描绘,但都没有《长津湖》和《水门桥》如此大尺度地将鲜血和创痛赤裸裸地长时间暴露于观众视野之下。

电影作为“现实的渐近线”,它的“物质现实复原”特性或者说与现实关联的“直接性”“逼真性”决定了其画面是最具感染性、同化作用和效法驱力的媒介。[4]鸿篇巨制的《长津湖》与《水门桥》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战争的残酷性,在铺陈宏大场景的同时也再现了战场上被炮火摧残的生命、身体。从接受美学上讲,暴力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刺激,因为观众本身并不“在场”,这种暴力并不危及自己,大多数观众尤其是缺乏人生阅历、同样血气方刚、崇拜英雄、张扬自我的青少年观众也因此反而欣赏暴力,获取“宣泄”和“补偿。”然而,影片中带有奇观性的战斗场面转化到现实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惨剧。因此,上文提到的家长举报影片过于血腥暴力并非杞人忧天,此类影片虽可以引导青少年正视历史、反思战争,但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建设期的青少年与拥有理性智识的成年人毫无差别地观看此影片确有不妥和商榷之处。

抛却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再来审视《长津湖》与《水门桥》中的暴力影像设置,除了类型化和商业化考量,更多应该是期待观众能从奇观化的战争情境中感悟先辈的英勇、人民的团结、和平的不易与民族的价值观。影片中出现诸如“尸体、残肢、鲜血等视觉情境是通过电影的记录手段来揭示物质现实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意义和人性本质。”[5]两部影片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角色当属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从一开始的顽劣到争强好胜想当英雄再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伍万里的人物线是比较丰满且不断成长的。他对流血和死亡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与银幕前的观众是一致的。或者说这个人物一步步带领着观众接受更大更残酷的伤亡场面。志愿军初入朝鲜就遭遇美军轰炸的残酷场景,《长津湖》直接将喷薄的鲜血、残缺的尸体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为美军赌约中的靶子,伍万里和观众在视觉层面和情感层面遭遇了双重冲击。美军轰炸机的强悍与志愿军为避免更大伤亡的隐忍形成了巨大的力量悬殊,由此激发出观众绝望和愤怒的民族情绪。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和战友横尸遍野的惨象,以谈子为、雷排长、杨根思、梅生、余从戎、伍千里为代表的志愿军官兵展现出了英雄式的自我牺牲精神,其场面不可谓不惨烈。代表善和正义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守护国土和家园,壮烈牺牲换来了战争的“惨胜”,影片将暴力带给生命的痛楚艺术化地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影像语言叙事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使命,这种表述比简单表达民族的辉煌胜利更具借鉴和警示的意义。[6]对于战争本身,观众是缺席的,但通过对真实战场的还原与再现,观众在战火与鲜血中看到了志愿军为保家卫国做出的牺牲,影片中志愿军的奋死抵抗与观众自身爱国欲望的表达得以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