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赋魅”与镜像呈现:英雄在晦暗时局中艺术性的审美体现
柏拉图说:“艺术的本质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欣赏艺术时,人类的心灵状态如同在回忆理念世界的美。”在柏拉图观念的潜移默化下,艺术被视为“美”的化身[1]。在中世纪[2]和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美大多数和神话或宗教中的英雄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每当我们看到一些以神话或宗教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时,其内容绝大多数是歌颂英雄,以及赋予了英雄救赎的功能。这就是对于英雄形象的一种赋魅化艺术处理,也满足了大众对于英雄的理想化审美及精神需求。
历史是当代史,也是英雄的个人史。于堇这个英雄角色的多维度展示是一种“赋魅”的体现,她的英雄形象塑造满足大众平民化的艺术审美需求。这个被赋予了多重身份的角色,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演员于堇,是阅历深厚的女间谍,是戏中的秋兰小姐,还是休伯特的养女。身份即枷锁,于堇如同被束缚一般,但在这种限制之中,她仍可以做到面面俱到。毫无疑问,这样复杂且完美的角色设定符合中国式英雄的独特审美,具备了“赋魅”的特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再随着其繁复人物关系的逐渐清晰明朗,使得多重的人物扮演如同棱镜的不同边,汇聚成不同的面,棱镜光的色散继而从隐秘的暗黑中被解放出来,不仅可以丰盈其人物的现实质感,还可以加深其在影片中给观众留下近似无敌的英雄印象。尤其是当她轻而易举地让处于迷蒙状态下的古田三郎道出代码背后的含义,就是于堇被过度“赋魅”化下的展现。
为了突出英雄角色的“赋魅”化特征,娄烨构建了双重的叙事空间,便于于堇这个角色在兰心大剧院和华懋酒店两个空间中不断切换身份,再利用戏中话剧《礼拜六小说》将两个空间紧密联合,使其在两个空间循环往复,模糊了时间及空间在现实中的约束,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于堇完成任务的难度。借此来呈现英雄近似无敌的角色特征,也突出于堇即使身陷在人人沉沦的孤岛中,但仍以爱国之志作为其攻克难关的精神支撑及驱动力,为其形象增添了保卫家国的丰富精神内涵。
在这样局限的空间中,当于堇与同为间谍的白云裳会面时,巧妙地形成了“镜像”结构。[3]两个角色有着遭遇、性别、身份等的多重对照。当白云裳坦诚地裸露自己的身体以及敞开紧闭的心扉,这让于堇仿佛看到了命运相同的自己。两者皆是间谍,即使两人身处的阵营不同,却都有着救国的不屈意志。镜像结构的形成不仅是女性间的惺惺相惜,更是英雄之间的共鸣。于堇透过白云裳这面镜子,进行自我意识的审视。两个爱国志士的相互凝视,不仅是在思考孤岛中个人的命运走向,更多的是在忧虑该如何为在危难之际的中国争取到复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