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的回响:客观自信,精神代代传承
《狙击手》的故事建构是客观的,影片编剧陈宇等人对史料进行了考察,在志愿军真实事件和英雄人物基础上打造故事,敬畏并高度还原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影片的故事背景源于“冷枪冷炮”运动。该运动开展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阻击战。“冷枪冷炮”运动是灵活机动战术的真实表现,每位狙击手毙伤一名士兵,平均使用两发子弹。至此运动结束,“共歼灭敌军5.2万人”[4],为我方争取了主动。影片进行戏剧化建构时结合了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的张桃芳、上甘岭“冷枪英雄”邹习祥等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对比史料照片,影片的一些剧照亦能够与之有着高度的还原。影片设定五班是我军这场运动的出色群体,班长刘文武的指挥和战士们的配合体现出志愿军战术的灵活性。影片中刘文武等人开枪前的观察、测距、几人协作伪装、“后发制敌”、“赶鸭子上架”等战术均是基于“冷枪冷炮”运动中的事实改编。
此外,片中场景实地拍摄,追求尽可能地还原战场真实的酷寒环境,让真实环境进一步激发演员的信念感,让演员更深刻地体验到战场的残酷,进而让表演更具有真实性。影片制作前进行了调研,创作时突出战士实际年龄很小的特点,“将角色的年龄降得比较低,是18—20岁出头的年龄状态。”[5]相应地,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也均为二十岁左右的新人,严格贴合角色的设定。影片中,美军的精锐狙击小队有着强劲的硬实力,作战策略和团队配合能力也不差。美军小队成员均为年纪较大的狙击“精英”,有过二战经历,且他们已经“研究”了五班班长刘文武很长的时间,提前做好了准备,也拟好了计划,因此美军的实力对五班战士也造成较大的压力。影片对敌一方的塑造不脸谱化,将美军的作战能力客观地表现出来,突出强强对决,体现出我们国家面对历史时自信和真实的心态。当战场上意外出现了一个朝鲜小孩柱元的时候,双方都不去伤害他,都秉承着人道主义原则。志愿军最后救了朝鲜小孩,也体现出我们国家尊重朝鲜人民、推进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图3 电影《狙击手》战士列队报数剧照
一场战斗背后,是中美价值观念的鲜明对比,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凸显。《狙击手》使用交叉蒙太奇来体现志愿军和美军在高度紧张下的精神状态。在双方都有伤亡,精神和体力双重消耗的紧张情况下,美国士兵奈特表现出了“我不想为这个愚蠢的计划送命”“我不该来这个该死的地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战场,并违抗上级命令。而五班战士坚定地唱着《跨过鸭绿江》,歌词“保和平,卫祖国”以及“齐心团结紧”,是他们英勇团结、意志坚定的最好表达。正是他们身上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带他们走向最终的胜利。为了救回侦察兵亮亮,五班战士前仆后继,坚决完成任务。小徐和绿娃子以自己为诱饵,合力掩护队友找到敌人位置;班长刘文武在与美军的对峙中毅然以自己为交换去救回战士亮亮。他们舍生忘死,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五班最终带来亮亮的重要情报,关系到美军即将对志愿军发动新一轮攻势的内容,志愿军进行了全面的作战部署,最终致使美军的行动计划破产。在五班战士坐在地上吃饭的情节中,胖墩叫大永帮儿子取名,对于胖墩和大永的打趣,战士们露出开朗的笑颜。战士们牵挂家人,他们对生活永葆希望,永葆旺盛的革命意志,体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狙击手》也让年轻人对那段抗美援朝的历史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结尾伴随韩红演唱的主题曲《回家》,战士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映在屏幕上。歌词中娓娓道来的“天上星星排成行,在目送孩子回家乡”“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以及片尾的字幕“把青春献给祖国,这盛世迎您回家”,深切传达了每个中国人期盼异国战场上的英烈早日回家的心愿。国内观影主体是年轻人,片中战士脸庞青涩,结尾部分标出了战士们的年龄,不少年轻观众会将自身与他们进行年龄和行动上的比较,更容易代入当年那些饱含青春与热血的战士。在影片热映期间,年轻人在“电影狙击手的原型更强更神”,“电影狙击手致敬最可爱的人”等社交媒体的议题下参与影片的讨论,或是进行视频解说、史料对比等二次创作,发扬原型英雄的事迹并传播他们的崇高精神。在影片结尾处,张译饰演的连长对五班进行了点名。五班只剩下大永一人,但在连长叫到五班牺牲战士的名字时,每叫到一个,连长身后的战士都会答“到。”在叫到五班班长刘文武和五班时,连长身后的每位战士都大声地答“到”,蕴含着将五班战士和五班集体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片尾用黑白影像致敬并重新演绎了《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的经典画面。《我的祖国》创作于1956年,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狙击手》对画面的重新演绎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勾起几代人的回忆。《狙击手》片方还发布了歌手张杰演唱的致敬先烈守护盛世的歌曲《年轻人》,且发布北京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年轻人》的MV,数十位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战友献唱,“多名团员的父母参加过抗美援朝,已退休团员中更有两位曾亲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6]。两代人同唱《年轻人》,这是当代年轻人对志愿军英雄的遥望与致敬,也饱含年轻人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代代传递的寓意。
当下,电影创作者不忘初心,从党的历史和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中国电影不断前行。《狙击手》创作手法朴素写实,叙事和视听语言“硬核”直接,塑造了鲜活丰满的抗美援朝英雄群像,客观自信地展现真实历史,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其抗美援朝故事的建构引发观众深刻、强烈的情感共鸣。总之,《狙击手》在讲好中国抗美援朝故事,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及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发展等方面均贡献了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