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英雄群像:朴素写实,鲜活丰满
《狙击手》中的“冷枪五班”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小很普通的作战单位,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体的真实映照。影片“摒弃了典型人物、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模式”[3]。对五班战士的群像塑造是成功的,群像塑造往往需要突出群体中的统一性和异质性,五班战士们身上同有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鲜活的个体,影片亦注重表现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性。
五班战士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至20岁,带着同一个保家卫国的心愿,他们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除了说普通话的几个人,大部分人说着云贵川方言,如片中出现的“堂客”“啥子”等方言,一方面展现出这些年轻战士来自各地,一方面突出他们为了保卫身后的祖国而聚在一起。19.7万多名英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影片中五班战士大部分说着四川方言也源于这一现实。五班群像的统一性折射出有同样爱国主义精神的志愿军大集体,他们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都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影片还表现出志愿军群体的智慧和团结一致。在与美军狙击手对峙的间隙,战士胖墩等人观察到附近是个废弃很久的战场,而侦察兵亮亮出现在雪地中并不是偶然,随着对环境的观察和注意到美军让朝鲜孩子柱元给亮亮打强心针的行为,班长刘文武便思考到这是美军的一个阴谋。班长刘文武强调普通铁勺的作用,侦察兵亮亮在极端情况下随机应变传递情报,战士们在合作时体现出来的默契,影片通过以上这些细节刻画出志愿军的智慧群像,讴歌了他们身上同样具有的胆识和团结一致向前的群体精神。
影片不仅塑造出五班战士群像的统一性,还突出他们朴素鲜活的一面,战士们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大永和亮亮都是高中生,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毅然中断学业,加入志愿军。侦察兵亮亮会说朝鲜话,他机智勇敢,很受朝鲜小孩喜爱,亦是因为这点,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成功通过朝鲜小孩传递出情报。胖墩和绿娃子很牵挂家人。胖墩原来是一个船工,会唱四川船工号子,他的孩子不久便要出生,他让战友帮他起个好名字,还自嘲“没有文化。”绿娃子在战场上随身戴着妻子织的绿手套,将手套保管得非常好。小徐时不时惦记着叔叔刘文武的望远镜,还会和刘文武的徒弟大永讨论望远镜的继承权。大永是片中最爱哭的一位战士,他虽然爱哭,但也是五班进步最快的兵,是意志坚定的战士,是这场遭遇战中唯一的幸存者。从影片开头大永得知亮亮遭伏击时候的哭,到最后他成功带出亮亮的情报,与大部队会合后的哭,观众看到了人物作为普通个体的一面,也让观众体会到这个英雄战士在一步步成长。五班战士朴素平凡,他们有稚气也有志气。五班的个体差异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小小侧面,是影片在集合了许多真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军故事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改写的呈现,将人物塑造得生活化、接地气。
图2 电影《狙击手》五班战士胖墩背铁板剧照
与同时期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特色相反,《狙击手》不从全景式宏大叙事入手,而是表现抗美援朝这个大战争背景下的小集体对决,丰富了党史题材电影的叙事角度。在影片将这个小集体——五班战士的形象塑造得鲜活丰满,这个小群体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是广大抗美援朝志愿军图谱上的一个小点。在影片的旁白中,大永说五班的这次战斗“很小很普通”,“发生在毫不起眼的角落”,但正是舍去了“高大全”的表现方式,正是影片中塑造的这一个个朴素的、有个性的战士,共同凝聚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强大的英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