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声景与死亡:爱国情怀与文化坚守中的电影美学展现
2025年09月26日
符号、声景与死亡:爱国情怀与文化坚守中的电影美学展现
李姝锦
重庆大学2021级本科生
【摘 要】《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反常态抗日民族电影,通过集中展现中国台湾地区人民抗日运动雾社起义,从文化侵略与殖民的角度反映两种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原始的野蛮与所谓的文明,暗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打着文化进步的旗号实则进行文化奴役行为的讽刺。为了进一步分析电影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文化坚守主题,文章提取了《赛德克·巴莱》视听中涉及的符号、声景与死亡三种美学手法进行赏析,并由此得出《赛德克·巴莱》想要表现的种族信仰美学与爱国主义的价值坚守。
【关键词】《赛德克·巴莱》;爱国情怀;文化坚守;电影美学
剧组耗费十二年心血,将中国台湾地区人民抗日的雾社起义改编为上下两部史诗级电影——《赛德克·巴莱(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彩虹桥)》,合称《赛德克·巴莱》。影片以订立《马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少数民族高山族分支赛德克人进行文化奴役,使得被迫失去信仰的赛德克人在雾社公学校运动会上起义,以及其壮烈牺牲的前后过程。整部电影基于真实史实进行创造,没有刻意浮夸的升华,只有对血性民族直观的呈现,体现赛德克人不畏压迫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赛德克·巴莱》除了是一部反侵略反殖民的纪实性电影,也是一部深谙电影美学的哲思性影片。相较于其他抗日电影,《赛德克·巴莱》更注重从文化侵略角度探讨与呈现“文明侵略”与“野蛮坚守”之间有关战争命题的信仰冲突,体现了导演对“文明”与“野蛮”的思考与解答:披着先进文明外皮的侵略活动本身就是野蛮的、被鄙夷的行径。以下三个论述方面将从电影美学角度对主题呈现进行研究和赏析。
图1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