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何以家国

三、何以家国

电影以主角赵卫国孤身去医院看病开始,以她重回医院结束,其间或隐或显地存在几组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赵卫国这一形象以及电影的主题。

一面是刚检测出身患胃肿瘤,另一面是棘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是赵卫国遭遇的第一组矛盾。赵卫国是副镇长、累马寨脱贫攻坚的驻村干部,为了让贫困群众脱贫,她长时间奋战在一线。在得知自己患有胃肿瘤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还有工作。在工作与个人之间,赵卫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这表明她对脱贫攻坚的态度和立场,将穷苦群众的事放在了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哪怕牺牲自己,也决不退缩。赵卫国随后的举动也印证了这一点。她看完病离开时,见自己原驻村村民发病无家属跟随,便第一时间向护士报上了村民的详细身份信息和身体情况。可见,赵卫国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尽责,对脱贫攻坚的细心和上心,但这也意味着她势必要在工作上付出巨大的精力,而将家庭排在后面,妻子和母亲的责任难以兼顾。

赵卫国母子的争吵揭示的即是她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在工作上,赵卫国无可挑剔,她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电影并没有过多呈现她的家庭生活,甚至可以说,家庭生活在她那里几乎是缺失的。从她与儿子的关系中,亦可见她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偏重。面对儿子,她一方面希望儿子能从不成熟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充满自责和内疚。

电影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赵卫国的日记。这一细节蕴含着另一重矛盾。日记是一种极为私密的表达形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心灵独白。私人性和内在性是日记的主要特点,一些日记或日记体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除了像胡适那样有意识地把日记当作一种传世之作经营,日记无疑是最缺乏公共性的。有趣的是,在赵卫国那里,日记的这种形式特点与它所表达的内容相互矛盾。赵卫国的日记不是一般的心灵独白,而是有一个潜在的对话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她从未出席的丈夫。按常理,夫妻关系属于家庭生活的领域,他们的对话通常带有私人色彩。但赵卫国的日记所载内容几乎与私人生活无涉,而与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将赵卫国与《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做一比较会发现,陆文婷在病危之际的言语正是从工作等公共事务中抽身而出,退回到私人领域的表达,而赵卫国恰恰相反,她搁置了私人情感,把公共事务带入私人空间。

至此,赵卫国这一形象完整地呈现出来,电影的主题也得到凸显。在个体的心灵、身体、家庭与工作之间,在私与公之间,赵卫国总是选择后者。这是一个大公无私、舍身忘我的光辉形象。以“赵卫国”作为这一人物的名字正体现了她所具有的精神。在电影中,无论男女老少都称呼她为“赵姑妈”,仿佛她是所有人的姑妈。一方面,“姑妈”这种本是血亲关系之间的称谓,在此被普遍化了,另一方面,赵卫国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被伦理化了。

电影结尾处,肖洁请孩子们为赵镇长唱歌,兰兰说:“不要叫赵镇长,要叫赵姑妈。”他们唱的是《大中国》,在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里,家和国连在了一起,在他们心中,“赵姑妈”和“大中国”也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