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第17卷》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第17卷》这本书是由.陈武元主编创作的,《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第17卷》共有17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双一流”建设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论述再探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
2
“双一流”建设专栏
...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论述再探
别敦荣 何子耕[1]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多次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
4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
5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需要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
6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全体中华儿...
7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由之路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上提出了著名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
8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任务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一个国家的政治要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9
(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6]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
10
(二)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
11
(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从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至今,大学这一组织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近一千年。大学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稳定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因为其满足了为人类社会培养人才以...
12
(四)建设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创...
13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而扎根中国...
14
(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大学办学环境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外部政治环境对一所大学的成型、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只有在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之中,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
15
(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高等教育具有国际性和地方性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的地方性是客观存在...
16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我们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把国家和国际统一起来,超越单纯的国家立场、国家意识,将世界一流大...
17
(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固然重要,但更要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
18
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思考[1]
包水梅 韩冰玉[2]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知识生产模式是对知识生产的不同方式的系统归纳与提炼,代表了特定时期知识生产变化的...
19
一、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
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是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的关系: 其一,学科是知识组织与生产的体系。学科是人类探索知识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的暂时分类[5][6],是...
20
二、单一到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已历经三次变革
吉本斯从知识生产的目的、情境、主体、研究范式及质量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出发,概括出模式1与模式2两个知识生产模式阶段。在此基础上,埃茨科威兹等人根据国家创新模式提出...
21
三、困守与挣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
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重点学科建设,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多元...
22
(一)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目标:追求学术发表和项目获取
《总体方案》中,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20]可见,一...
23
(二)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情境: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认知情境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强调,一流学科建设要提升学科协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26]可...
24
(三)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学科范式:单学科研究范式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鼓励高校……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27]“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构建协同...
25
(四)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单螺旋机制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一流学科建设要完善评价机制……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社会参与的合作...
26
(五)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组织结构的特性:结构固化且保守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加合理的发展机...
27
四、路径依赖和固化的利益集团: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滞后的根源
如上所述,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建设情境、建设主体、研究范式及组织架构来看,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仍处于模式1的阶段。上述现象违背了政策初衷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
28
(一)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路径依赖”可以解释制度变迁的延续性: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步入某一路径,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导致某...
29
(二)固化的利益集团掣肘一流学科建设模式的创新
自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推行起,入选重点学科者及其所在大学、高水平期刊等在学科建设政策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捆绑并趋于固化的利益集团,该集团成员包括沿袭重点学科、...
30
五、适应与超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未来突破
近日,新一轮QS、THE等高等教育评估结果相继发布,我国高校在各类评估榜单中表现优异,不少学科位列世界学科排名前100名。在肯定“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