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高等教育学教材与教育学教材的关系
从《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到中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再到之后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学教材的出版,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一直面临如何处理与教育学教材关系的问题。在萌芽阶段高等教育学的教材将教育学的体系与高等教育学的特色相结合,这一阶段的实践性导向较为明确。在发展期开始有研究者独立探索高等教育学的教材,这一阶段的学科特色较为明显,即希望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教材体系。在平稳阶段高等教育学教材的特殊性开始彰显,具体表现为一些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学教材进行了建设。这一点与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相似,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学以学科身份存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高等教育学要保证自己的学科独立性并获得良好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8]。
高等教育学教材应该合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教材建设的历史来看,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能够为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提供可参考意见;从两者的学科独立性来看,不论是高等教育学还是教育学在教材层面都应该注重对于自身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寻找,两者均面临着学科的危机;从教材建设的方法论层面来看,研究者对于教育学教材建设相关逻辑起点的探究与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更加注重从理论形态来进行考虑,而高等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会更加突出实践性以及社会性,出现诸如“高等学校教与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内容。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u Huaiyin,Wang Q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embryonic,development and stable.The achievements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higher pedagogy,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faculty and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and the promotion of meta-research in higher pedagogy.The experience is to clarify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to deal with the renewal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represented by the teaching materi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 and other textbook,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pedagog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The inspiration is to adhere to Marxism as the guide,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s rooted in Chinese practice,focus on conducting meta-research on higher pedagogy,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pedagogy textbooks and pedagogical textbooks.
Key words:higher pedagogy;higher pedagogy textbooks;higher pedagogy knowledge system;higher pedagogy meta-studies
【注释】
[1]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VAA210003)。
[2]作者简介:侯怀银(1963— ),男,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原理;王茜(1998— ),女,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
[3]秦国柱.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3):21-25.
[4]秦国柱.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3):21-25.
[5]熊明安,别必亮.一次大胆的成功的尝试:读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J].山东社会科学,1991(5):92-93.
[6]叶信治.向构建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迈进的新尝试:评王伟廉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2(1):109.
[7]张忠华,吴莉.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30年:历程、经验与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0,4(1):85-90.
[8]董阜平.对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再认识:评《高等教育学导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8):113.
[9]刘小强.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20-24.
[10]贾佳.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演进[J].教育与考试,2016(4):70-76.
[11]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3.
[1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2.
[13]刘庆昌,卢红.论教育学的体系[J].现代教育论丛,2002(3):1-7.
[14]侯怀银,王茜.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3,394(1):12-21.
[15]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7.
[16]侯怀银,王霞.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教育研究,2006(4):28-32.
[17]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教材听取意见座谈会上的发言[J].高等教育研究,1984(1):20-23.
[18]侯怀银,李艳莉.21世纪初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4):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