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分析
年代的划分取决于不同的主流文化,这一原则在考察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时也同样适用。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拐点,英国在此之前建立的大学都位于普通城镇,而在此之后的大学选址则多以伦敦为主,大学担负着为工业革命和城市现代化服务的重要使命。本研究对两个排行榜中大学建校时间做了细分,并以韦尔热对大学发展时段的划分作为主要依据。在夏尔勒和韦尔热共同完成的著作《大学的历史——从12世纪到21世纪》中,大学发展阶段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世纪与旧制度时期的大学”主要年限为12世纪至18世纪,其中包括早期中世纪大学的发展(12世纪至16世纪)以及近世中世纪大学的发展(16世纪至18世纪);第二阶段是“从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是“1945年以来大学的普及”。[22]韦尔热认为,大学缘起于12世纪巴黎大学的产生,13、14世纪的欧洲大学的发展道路虽然并不平坦,但总体来说大学与民族国家之间联结得并不紧密。[23]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文主义发展热潮和世俗权力的干预力度加大改变了中世纪大学相对无组织的状态。因此,本研究将第一个建校的时间段划为12世纪至16世纪。稍后,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使欧洲中世纪大学由盛转衰。直至19世纪初,法国和德国对大学的重建才使一直以来处于战争这一毁灭性打击中的大学恢复了元气,尤其是建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大学,使大学在16世纪民族化和国家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世俗化、官僚化和专门化”[24]。因此,本研究将第二阶段的大学建校时间划为16世纪至19世纪。在19世纪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推行促使大学也不得不更加现代化,从此时到二战之前,大学经过发展已初具现代化形式。二战之后,大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并在办学形式和理念上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将大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设为19世纪至1945年以及1945年至今。
统计结果显示,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建于不同时代的大学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规律性。首先,建校时间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大学更倾向于选择普通城市作为校址。19世纪之前的大学不仅在总体数量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且位于普通城市的占比也高于重要城市。但总体来看,这两个阶段中重要城市与普通城市大学的数量还是较为平均。19世纪之后建立的大学总体数量出现了猛增,而在选址上重要城市的比重也开始反超普通城市,占比约为67%。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现代,建于二战后的大学在校址的选择上更加以重要城市为主,普通城市的数量相形之下则处于明显的弱势。
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建于不同年代的大学所在城市类型的分布总体上与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趋势一致(见图1、图2)。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成立的大学中校址为普通城市的明显多于重要城市,占比上两个阶段呈现出较为均衡和持平的态势,未有明显的数量变化。在第三阶段,伴随新建大学数量的急剧增加,建于重要城市的大学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建于普通城市的大学,以重要城市作为校址成为新建大学的一个主要趋势。直至第四阶段,普通城市的占比进一步下降,重要城市已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图1 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按建校时间段划分的大学数量与城市分布

图2 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按建校时间划分的大学数量与城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