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规范期(1992—2001年):经济转轨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构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思想争论”逐渐在“三个有利于”的认识中走向统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构建新阶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教育学界各分支领域都非常活跃,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景。如:有学者基于实验提出“幼小衔接”整体改革思路[33];有学者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重建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34];有学者将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衍生到自学考试、民办高等教育和高校课程等多个层面[35];有学者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在工业化社会生产中的支柱作用[36];还有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体系[37]。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建设。有学者指出,构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38]。党的十五大确定我国跨世纪的战略目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要以创造性教学和素质教育支撑,基础教育的重心将发生转移[39][40];有学者认为,经济转轨正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发生巨大转变,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41];有学者指出,终身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最好应答和最好选择[42](见图3)。显然,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体系建设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图3 调整规范期核心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是教育思想统一后的“集体实践”,特别是自《教育纲要》颁布至新世纪前夕,各级各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具有明显的凸显率,且均呈现递增趋势。这说明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的“双重实践”已进入了互动阶段,教育研究为教育政策制定起到了科学支撑作用,也主动融入教育政策的时代要求。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突出表现为基于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实践,具有研究实践、服务政策实践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