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无论是国际都市还是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而非一蹴而就。克尔把大学看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小的机构,原因就在于大学存在着一种保守性[27],这种保守性的来源是把大学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而不是只注重经济利润的企业。大学可能会因为不能发挥其文化价值而死,但绝不会因为简陋的物质条件而亡。把重要城市作为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大学发展的能动性,将之置于一种被动从属的地位。今天人们频频赞颂的国际都市有很多都是随着大学共同成长的。斯坦福大学建校时其所在城市硅谷只是一个海军研发基地,直至20世纪末才真正成为世界瞩目的技术中心。斯坦福大学最初创办的目标也不是期望借助研发基地的优势而发展成为科技型大学,而是“赋予学生成功和资格”以及“为社会公共利益而服务”[28]。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斯坦福大学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再加上政府对硅谷的资助使得大学与所在城市形成了共栖共荣的关系。芝加哥市与芝加哥大学的发展也遵循着类似的路径。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之初也只是一座处于发展中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大学的建校目的就是试图更好地解决当时城市中存在的治理难题。“芝加哥大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一批学者、师生开始关注城市社会中的各种病态现象”[29]。芝加哥大学与所在城市享誉世界是互利共荣的结果。除城市与大学共同发展的例子外,现实中也存在许多建于普通城市且较之重要城市更具生命力的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非诞生于伦敦,也并未在建立之初就受到来自统治者的高度关注。今天人们心驰神往的牛桥神话是大学角色的转变,即从适应再到文化引领。反观近代早期,教皇和国王在认识到了大学的重要性后扶持建立的许多大学都因为缺乏与城市间的文化交流而很快走向终点。

同样,一座城市的良好运转需要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大学仅是城市庞大的分工网络中的一个分支,不可缺少但绝不能一枝独秀。城市中各机构的有序合作能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安稳的发展环境,大学则通过不断地供应人才和创造知识来巩固城市环境的稳定性。今天大学已经从“象牙塔”演变成为开放的系统,其良性运转免不了要与城市其他机构之间构建起一种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关系。城市既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各种能量有序交换的有机系统,大学与其他机构共生于这一系统之中,新的联系随时会在不同机构的交互作用中产生,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复杂的。在这种关系中对任何机构职能的过分放大都会对城市生态中各机构的能量交换造成毁灭性打击。“如果按照分工性质的要求,把一种职能划分成两个相互补足的部分,那么这两个专门部分就必须在整个分离过程中不断保持交往关系。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替代其他部分的整个运作过程,它们是彼此适应的。”[30]大学只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过分夸大大学的作用,有可能会引发城市系统整体性的坍塌。二战后,非洲很多国家希望通过创办大学来尽快恢复经济秩序,试图把大学当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工具。但对大学作用的高期望值使这些非洲国家忽视了城市其他机构的建设,最终的结果是城市建设由于太过落后而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致使城市发展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历史性倒退。正面典型如巴黎大学,12世纪的法国君主十分重视贸易的发展,巴黎成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中心城市。“繁荣的商业环境带给大学师生以完善的做学问的环境”“城市中现代化的环境也促进了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31]巴黎之所以是发达城市并不取决于巴黎大学,相反,巴黎的城市建设为巴黎大学提供了完备的物质环境,而巴黎大学又在之后不断的发展中为巴黎的繁荣锦上添花,使巴黎在成为政治经济之都后又跃升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文化之都。

事实证明,在大学与城市地位的关系上并不存在任何适用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普遍规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偏执的。古往今来,大学支撑城市创新发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支撑型”,即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二是“推动支撑型”,即政府有意推动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三是“转型支撑型”,即“大学与城市在各自寻求转型的过程中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32]大学发展与城市地位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需要考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才能得出结论。就像建立在各个国家重要城市的大学不全是世界高水平大学一样,那些高水平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并不都是重要城市。大学会根据所属文化圈和自身的使命构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有的是大学造就了城市,例如普林斯顿和圣安得鲁斯;有的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脱离了它所在的城市,例如伯克利;还有的是认为有必要修建围墙,远离城市的干扰,例如哥伦比亚。”[33]大学类型和使命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关系的多样性。

实践中大学与城市发展是双向成就的,绝不能将任何一个主体置于被动接受供养的处境。大学的发展不能没有城市的参与,良好的城市环境也需要大学合理发挥作用。大学的发展不一定需要高度发达的城市系统作为支撑,但一定需要最为基础的设施作为基本物质条件。“城市是一个多维度的聚居点。也就是说,一座城市是自治体系的综合。它拥有一处规模宏大、商品丰富的市场,有益于生产和销售。”[34]无论是地处国家中心的要地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偏远城市,今天的大学都越来越是一种城市性质的机构,贸然将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割裂开来是极为危险的,最终的结果都将造成大学及其所在地的两败俱伤。大学与城市间的和谐的互动需要政府弱化对大学功用的过分关注,引导大学利用城市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融入城市;而大学则应专注自身职能的履行,以一种非计划性的方式促成大学与城市的水乳交融。要处理好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绝不能片面地拘泥于对某一方的改变,而必须依据大学的特殊性以及时代、地域等因素,在二者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生态。

首先,作为具有极强主体性的两个社会系统,大学与城市在发展逻辑上相互独立,又在职能上相互耦合。对于城市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争取到重要城市的地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记一个各司其职、稳定运行的社会系统才是一座城市得以发展的基底。一座拥有完备的运行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城市能够为大学提供更为优质且稳定的能量交互平台,而优异的大学则又反过来为城市提供来自文化、思想和智力上的支持。南非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南非迅速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以期通过发展工业化和高等教育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后续几十年的发展结果表明,南非由于严重的人才流失而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薄弱的城市结构和经济建设。一方面,南非较少拥有竞争力强的产业,使得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南非本地的劳动者看到发达国家的薪资水平和城市建设都比本国优越,人才流失成为必然。[35]归根究底,南非的人才流失是作为基础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匹配。不只南非,很多城市建设不发达的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英国,无论是普通城市的大学毕业的学生还是重要城市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最终的流向往往都是伦敦。[36]伦敦作为重要城市,其城市建设能够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和更多的机遇。

除基础设施,城市更应该注重文化底蕴的建设,因为文化水准往往能潜在地决定城市在不确定未来中的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的文化底蕴并非国家、民族或宗教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以民主、自由、公共性为核心的基本社会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奠定是来源于大学。“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废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困与安全感的缺乏结伴,并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风险向贫穷弱势群体集中,阶级对立由此加剧了。”[37]Chatteron分析了布里斯托市的文化在大学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作为英国八大核心城市之一,布里斯托既被认为是重要的商业港口,也被认为是极具文化活力的城市,这主要归功于大学对该城市的影响。大学的存在使得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人数增多,这些学生作为文化生产者“动态影响(Dynamic impacts)”了布里斯托的各项文化活动。例如,大学生对社交的渴望催生了当地许多学生专用的娱乐场所,如酒吧、俱乐部、夜店等,这构成了布里斯托流行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学生们在这些娱乐场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谈时,往往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公共领域而促进了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则使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学生得以融入一个共同的流行文化中,使城市的民主氛围更进一步。“基于流行文化的学生基础设施规范了传统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使用,并促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生存在方式。这些学生似乎满足于在这些基础设施内部进行内部循环,去酒吧和其他宿舍增加了与其他学生见面的机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休闲空间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减少学生之间的暴力。”[38]还有学者对大学与城市宽容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Florida等人认为一座城市的学生人数以及教师人数与该城市的“宽容指数(包括种族融合、外国出生人口、艺术和波希米亚社会以及同性恋人口)”呈现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高等教育人口相对密集的小城镇显得更为明显。“通过创造开放、自我表达和任人唯贤的社会环境,大学有助于建立吸引和保留人才以及刺激创意经济增长所需的区域环境。”[39]由此可见,大学作为城市的精神宝库,其重要的文化价值需要得到城市的正视。通过向社会输送有民主、自由意识的人才,大学在精神层面上为城市在速度的基础上提供了厚度,只有拥有了精神文化基础,城市才能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拥有灵活的应对能力。

其次,大学应该对外界赋予其的单一使命提出质疑。今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大学对城市的影响全然归结为经济性的,这样一来既把大学作为文化性机构的独特性抹杀了,继而在城市对自身职能的滥用中呈现出内部发展的空心化状态,又会把大学当做地区经济发展的附属机构,全然无法构建起良性的互动机制。由于时代环境不同,现代大学被前所未有地重视,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抹杀大学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需要厘清的是,大学在更多情况下对于经济发展仅起到间接作用。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组织,大学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间接地拉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第一,大学创造的一系列工作(包括那些与管理和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技术支持、房地产、维护工作、校内零售、娱乐休闲以及学术有关的工作)涵盖了不同的职业和薪资水平,但同时也包括多数技术和专业工作。第二,大学也会从本地和非本地企业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可以在其城市内部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和土地开发项目。第三,多数大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学生,而且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学生通过学费和政府补助金直接为大学带来资金。”[40]此外,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学生对房地产事业的推动上,城市为学生提供住宿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的消费需求。然而,如果仅凭此就将大学作为经济机构就会抹杀大学区别于其他经济机构的特殊之处,大学在推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太容易测量的知识和技能”[41],而这些往往不包括在大学与经济的线性模型中。实践中,大学要与当地经济形成某种必然的关联,其过程也势必是漫长的和充满阻碍的。位于荷兰恩斯赫德市的特文特大学最初是肩负着重振当地经济的使命而创建的。一直以来,特文特大学都积极地与区域合作伙伴接触,试图说服区域内的其他机构能够支持大学创造一个新的知识区。在这个过程中,特文特大学与当地的矛盾表现为大学的发展愿景在某种情况下难以与当地其他区域相调和,因此特文特大学花费了很长时间试图建立起一套资产,从而使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对大学的潜力予以充分的信任。最终,通过解决互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文特大学成功地建立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作为二战后成立的新兴大学,英国的纽斯卡尔大学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学,其使命是通过建立一个中心校园以带动特定类型的知识型经济发展。然而,大学作为独立的实体其发展诉求本身就存在与地区发展诉求相冲突的可能性,大学在寻求卓越的过程中时常会遭到外界的不满,因此如何鼓励地方合作伙伴更认真地对待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城市管理的构成,成为两所大学与当地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既与城市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又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42]由此可见,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对于今天的大学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大学与城市之间不断地构建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才是重中之重。“伙伴关系需要信任,并建立在以前的合作基础上”“信任的建立不在于达成高层次的愿景,而是在解决更多琐碎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建立信任”。[43]唯有如此,大学才能够在保证自我价值的同时真正参与城市,间接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大学对盈利的专注形成了一种公司化的趋势,为了完成外界规定的经济发展指标,大学通过大量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来获取资金,如此就把原本出自大学本能的育人和传播文化价值的功能放在了最容易被忽视的位置上。20世纪以来,大学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绝非促进经济发展那么简单。Diner就指出,美国的“参与式大学”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做出的最瞩目的成就便是通过文化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城市公民意识以及促进民主氛围的构建[44],而正是这些文化因素才构成了国际都市的发展基底,为人才和经济成果提供一个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大学而言,要使自身在城市发展中拥有可持续的未来,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重新把大学的所想所为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联系起来。历史地看,使大学承担城市经济发展之重责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特征。在工业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大学在文化生产和人才培养上都是以效率和一致性作为重点,这就导致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始终表现为决策与被动执行决策,以及大学的发展模式出现高度同质化的缺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社会将走向终结。在多元文化迸发的时代,大学固然要担负着经济发展的使命,但是大学必须清楚,“高等教育机构对国家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也许是为专业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技能、有知识的毕业生”[45],而不是选择完全企业化的道路。大学和城市都需要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复制难以企及的少数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神话。“大学与城市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大学与城市理应对彼此负责,同时也要对人类社会的健康、持久和长远发展担负某种应有的使命和职责。”[46]大学要从对城市机械地适应转变为通过文化和知识的创新来引领城市的发展,通过能量交互形成一个责任共同体。

总之,城市需要大学,大学也需要城市,在多元化的社会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也理应建构起多样的形态,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成为单一的准则。就城市发展而言,今天无论是重要城市还是普通城市都被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旧有的城市等级序列已经被冲淡,因此,城市发展需要以大学的创新能力为依托,从而在经济和文化上拉进与国际都市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本质上是文化机构,其发展虽然具有带动一地经济发展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大学等同于那些单纯追求利润和生产经济利益的营利性机构。

Urban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n Miaoyu,Wang J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The urban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both contemporary and regional factors,and there is no universal pattern.The combination of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nd important cities we see toda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exceptions where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in ordinary cities.This study provides statistics on the 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500 universities in the 202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nd 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by Soft Sciences,and outlines the diversity of the 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form of data.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ity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tatus of the cities in which they are located do not determine one another,but make each other.The city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university,while the university adds cultural thickness to the city.In a symbiotic and co-prosperous relationship,a university built in an ordinary city may also become a high level university.We need to face the diversity of university-city distribution,not to blindly follow a single model,and find the appropriat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cities,only then can we realiz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Key Words:World-class university;University location;Urban distribution;Diversity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创新创业如何重塑大学”(课题批准号:BIA200187)。

[2]作者简介:林苗羽(1994— ),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王建华(1977—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3]大学与城市怎样同频共振[EB/OL].(2022-07-20)[2022-09-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816717712002840&wfr=spider&for=pc.

[4]又引进一所世界知名大学!深圳“顶级名校圈”已初具规模[EB/OL].(2021-09-09)[2022-09-29].https://xw.qq.com/cmsid/20210909A0342B00.

[5]苏州教育:今日引进8所双一流,明天追赶深圳和南京[EB/OL].(2021-03-14)[2022-09-29].https://new.qq.com/rain/a/20210314A03C8K00.

[6]“985”高校西学东渐,中西部高校的无奈与冲动[EB/OL].(2020-10-14)[2022-09-29].http://www.inewsweek.cn/viewpoint/2020-10-14/10630.shtml.

[7]世界城市名册[EB/OL].(2018-11-16)[2022-09-29].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5%9F%8E%E5%B8%82%E5%90%8D%E5%86%8C/23152004?fr=aladdin.

[8]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M].贺国庆,王保星,屈书杰,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84.

[9]BRUCKER G,BENDER T.Renaissance Florence:Who Needs a University?[J].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From medieval origins to the present,1988:47-58.

[10]王战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2-43.

[11]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M].张斌贤,杨克瑞,林薇,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29.

[12]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52-53.

[13]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四卷1945年以来的大学[M].贺国庆,王保星,屈书杰,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9:57.

[14]张德祥,李枭鹰.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9.

[15]DORN C.For the common good:a new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7:17.

[16]罗杰·盖格.美国高等教育史:学习与文化,从学院建立到二战[M].葛玉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423.

[17]DINER S J.Universities and their cities:urban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2017:2.

[18]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54.

[19]王战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30-131.

[20]王战军.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27.

[21]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M].张斌贤,杨克瑞,林薇,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29.

[22]克里斯托夫·夏尔勒,雅克·韦尔热.大学的历史:从12世纪到21世纪[M].成家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2.

[23]雅克·韦尔热.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0.

[24]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三卷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大学(1800—1945)[M].张斌贤,杨克瑞,林薇,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6.

[25]各校所在城市及其是否为重要城市是通过百度百科查询,再综合各大学所属国家及其城市的发展历史加以定性。由于本研究关注各大学建校时其所在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部分大学所在城市的当前发展水平可能与建校时的城市发展水平不符。下同。

[26]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陈毅平,何卫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

[27]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8.

[28]DORN C.For the common good:a new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7:117.

[29]张德祥,李枭鹰.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4.

[30]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20:234.

[31]FERRULO S C.Parisus—Paradisus:The City,Its Schools,and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ity of Paris[M].ThomasBender.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From Medieval Origins to the Pres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37.

[32]马陆亭,张伟,王绽蕊.高等教育如何支撑创新型城市发展:深圳案例与国际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2(6):21-27.

[33]约翰·胡德.大学对城市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05(6):15-17.

[34]丹尼尔·约瑟夫·蒙蒂.城市的人和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M].杨春丽,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117-118.

[35]南非人才外流及其成因浅析[EB/OL].(2020-08-03)[2022-10-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974176784828898&wfr=spider&for=pc.

[36]FAGGIAN A,MCCANN P.Universities,agglomerations and graduate human capital mobility[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cs en sociale geografle,2009(100):210-223.

[37]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5-26.

[38]CHATTERON P.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ity centres—the formation of exclusive geographies:The case of Bristol,UK[J].Geoforum,1999(30):117-133.

[39]FLORIDA R,GATES G,KNUDSEN B.et al.The University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EB/OL].(2022-07-24)[2023-01-05].http://www.creativeclass.com/creative_class/2006/11/27/university-and-the-creative-economy/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816717712002840&wfr=spider&for=pc.

[40]ARMSTRONG H W,DARRALL J,GROVE-WHITE R.Maximising the loc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university:Lancaster University[J].GeoJournal,1997,41:339-350.

[41]GODDARD J,VALLANCE P.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M].New York:Routledge,2013:26.

[42]BENNEWORTH P,CHARLES D,MADANIPOUR A.Building localized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hrough university spat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0):1611-1629.

[43]BENNEWORTH P,CHARLES D,MADANIPOUR A.Building localized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hrough university spat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0):1611-1629.

[44]BENNEWORTH P,CHARLES D,MADANIPOUR A.Building localized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hrough university spat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0):1611-1629.

[45]GODDARD J,VALLANCE P.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M].New York:Routledge,2013:28.

[46]张德祥,李枭鹰.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