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单螺旋机制

(四)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单螺旋机制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一流学科建设要完善评价机制……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34]可见,一流学科建设的质量控制机制应是三螺旋甚至四螺旋机制,以模式3倡导的“大学—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四螺旋机制为目标,其政策目标符合模式3。

在一流学科知识生产实践中,其质量控制体系则体现出如下特征:(1)政府是主要的质量控制主体。学科遴选与成效评价以政府发布的评价体系为依据,且评价结果关乎“双一流”称号的存留,因此政府是实质上的质量控制主体,政府意愿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方向以及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标准。[35][36](2)大学话语权有限。一是受国家学科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大学往往是被管理者;二是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导致学科建设资源分配过度依赖政府调控,政府根据评估结果分配建设资源,高校话语权有限。因此,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质量评价主体实质上是政府单一主体,质量保障机制是“政府”单螺旋动力机制,与模式3的四螺旋机制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