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演变:主题、逻辑及发展向度[1]
陈 涛1 蒲 岳2 潘 黎3 韩 茜4[2]
(1.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四川成都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3.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4.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研究直面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文献知识。本文以代表性刊物《教育研究》为分析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计量方法分析了1979—2019年间的8758篇文献。根据高频关键词及凸显率,将40年教育研究实践分为恢复探索期、初步发展期、调整规范期、拓展深化期和内涵建设期5个阶段,梳理不同阶段教育实践及研究实践关系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阐释中国教育研究演进的实践逻辑及研究特征,并相应提出中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向度,即指向本土化实践的本体遵循,面向经验教育学的认知建构,归向教育学本性的方法再造,走向中国人世界的价值厘定,旨在建立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国教育研究;研究主题;实践逻辑;发展向度;本土构建
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亦是教育学者的实践活动,是一项以教育研究者为主体,教育问题为客体,教育思想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价值观的生产过程,实践性是教育研究工作的客观基础。因此,教育研究应该直面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3]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本质都是实践的”“实践既具有客观实在性,也是主体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4]由此可见,实践既是教育研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教育研究是否正确的标准。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希冀通过描绘1979—2019年4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及其研究的历史图景,将“实践”作为理解中国这40年教育研究成长和发展的一把钥匙,梳理教育实践及教育研究实践[5]的关系变化,从而探寻中国教育研究实践的演进轨迹及基本逻辑。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为此,本文不仅描绘了一幅40年来中国时代变迁中教育研究的“自我画像”,而且还勾勒了一条未来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建构及发展的“路线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