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城市分布及其启示[1]

大学的城市分布及其启示 [1]

林苗羽 王建华[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大学的城市分布受时代和区域因素的影响,不存在普适的规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水平大学和重要城市的组合是大学与城市长期互动的结果,且仍存在不少高水平大学位于普通城市的例外。本研究对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的前500名大学城市分布进行统计,以数据的形式勾勒出了世界高水平大学城市分布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大学的城市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的发展水平与所在城市的地位并非一方决定另一方,而是相互成就。城市为大学提供基础条件,而大学则为城市增加文化厚度。在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建在普通城市的大学同样有可能成为高水平大学。我们需要正视大学城市分布的多样性,不盲从单一的模式,并寻找适合不同大学和城市发展的适宜道路,唯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世界高水平大学;大学位置;城市分布;多样性

近年来,由于大学科技创新意识的兴起和人们对城市发展认知的转变,许多地区开始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开拓新的高校聚集区。例如,自2016年起,原本只是小渔村的青岛西海岸在政府的帮助下变成了有众多高校聚集的科技创新新区[3];深圳也开始着力引进一大批高水平大学,以打造“顶级名校圈”[4];作为另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苏州也从2020年以来引进了8所双一流大学以提高城市竞争力[5]。再如,始于2000年的异地办学潮流,已经发展成为985高校的“西学东渐”,即大批西部的985高校集体前往深圳、青岛等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城市进行建设[6]。上述现象给人一种“错觉”,即大学只有建在重要城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世界大学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就会发现,不少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建校时并未对城市的地位或地理位置给予过多的关注,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位于普通城市。事实证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大学的城市分布大不相同。实践证明,只有从适宜性出发,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本研究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大学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然后对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城市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正确处理大学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