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本土化实践的本体遵循
2025年11月13日
(一)指向本土化实践的本体遵循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教育研究在“教育本质大讨论”中拉开了序幕。尽管这一讨论未能达成共识,但在思想激荡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研究观。正如现象学的解释,教育本质并非以二元对立的形态与教育现象相互对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变动不居的教育现象之中。教育现象越丰富,投射出的教育本质越深刻。[81]随着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本土化实践丰富多样、开拓创新,并促使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譬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从“知识”(应试教育)到“能力”(素质教育)再到“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教育)的迭代演化,而这些本土化实践无不激励学界开展对中国教育本体论的时代探索。
40年来学界为何始终关注教育本质问题?这与学界对教育理论具有坚定的本质主义信念有关。[82]在列宁看来,本质间的关系即规律[83],而探寻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基本使命。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命题与教育的本质规定具有一致性。[84]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现代化(本土化实践)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85]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进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本土化实践的高度凝练,围绕这一话语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是教育本体研究的时代遵循。因此,立足时代的教育本体研究亦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