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从学科、理论和规律的内在关系看,高等教育学理论是高等教育学的核心,而高等教育规律又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核心。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根据前文所述,高等教育规律虽然只能局部地解答高等教育的认识论问题,不能全等于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理论,但我们不可否认没有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支撑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或高等教育学是无根的。可以说,建立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永远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和核心。

那么,如何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让我们回到“高等教育是何种存在”去寻找求解之道和破题之法。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或“关系集合体”或“关系性存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关系相互交织,构成了难解的高等教育密码群,而走进高等教育世界就必须破译这组密码群。高等教育学应以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揭示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高等教育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建立具有强劲诊断力、解释力、改造力和预测力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并以此为脊梁和支柱建立科学而完备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为高等教育的认识与行动提供一套可靠的思维框架、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评判标准。

作为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或“关系集合体”或“关系性存在”,高等教育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支脉的高等教育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内在关联和相互交织,如同一条条水系、一座座群岛、一片片珊瑚,形成立体交互的高等教育关系网。就此而言,我们绝不能把高等教育当成一个“简单物体”来处理,必须把它当成一个“关系系统”或“关系集合体”或“关系性存在”来研究:一方面要洞悉高等教育的“系统现象”,另一方面要洞见高等教育的“关系现象”,再一方面要洞察高等教育之系统与关系的“互动现象”。

高等教育在关系中“自成系统”,也在关系中与其他系统“互成系统”,还在关系中“生成演化”。这是高等教育总体规律,亦是认识和改造高等教育的总则。从立体网络态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来看,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处在高等教育规律体系的中心,向外依次为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形成立体网络态的圈层关系;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规律的生成元,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内含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本质规定性,并对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具有统摄、规约和支配作用。从适用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总体规律是共通性的,高等教育一般规律是全局性的,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是局域性的,这意味着一切类型或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违背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具体类型或具体层次的高等教育还不能违背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对应的高等教育特殊规律。

高等教育学以系统性地揭示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为根本的责任、使命和目标,以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为终极关怀,进而规约高等教育的思与行。根源于高等教育学意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原理和规律”[25],根源于高等教育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高等教育关系”,根源于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概而言之,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高等教育关系”;系统揭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规律,建立结构性的、体系性的和完整性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是高等教育学的元点和回归点。遗憾的是,高等教育学迄今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按高等教育规律办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理念”或“标语”,即高等教育学必须探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规律的承诺尚未真正兑现,集中表现为:在高等教育一般规律(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两端的延长线上,还存在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空场;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如同一根扁担,两头挑着两只“空箩筐”。实事求是地说,这种高等教育规律体系的不健全或不完备,既制约了高等教育学的“身份认同”,也折损了高等教育学的“固有价值”,还降低了高等教育学的“应有地位”。

高等教育规律拱顶高等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支撑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高等教育规律大厦成就高等教育学理论大厦。走进高等教育关系世界,破解高等教育关系密码,发现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等教育关系规律,对于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支柱性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探明本质或本质之间的高等教育关系,建立结构完整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并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既是高等教育学创立、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学的永恒追求。20世纪80年代初,潘懋元先生以唯物主义实践论和系统论为主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奠基了高等教育学理论大厦。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作为高等教育学的“奠基性理论”和“理论符号”[26],呈现出了一种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化追求”、高等教育学说的“普适化探寻”和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子学科的“元理化取向”[27],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群的创立、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涂上了底色。张楚廷先生也特别重视教育规律研究,原创性地提出了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等教育公理,并强调这五条教育公理是“最基础的、持久起作用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规律”“它们不仅未排斥其他规律,而且提供了基础,同时,它们又不能不是教育原则和方法要考虑的前提”[28]。毫无疑问,这五条教育公理也是一种可贵的“基础化追求”“普适化探寻”和“元理化取向”,意在为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思与行提供一种可靠的终极关怀、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评判标准。

高等教育规律是多类型、多层级、多族群的,总体上包括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三大规律家族”。各高等教育规律家族分别具有各自的“家族相似性”: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具有上位性、总趋性和共通性,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具有中位性、集合性和全局性,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具有下位性、不可数性和局域性;各高等教育规律家族拥有自己的“家族成员”,如高等教育总体规律的整体生成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化规律、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规律等,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等,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德育规律、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习规律、师生规律等。就适用范围而言,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适用于一切类型或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及所有的高等教育要素;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如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适合从全局上对高等教育进行诊断、解释和预测;高等教育特殊规律适合从局部上对具体的高等教育进行诊断、解释和预测。

迄今为止,我们对高等教育总体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研究不够,建立涵盖高等教育总体规律、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即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进行“横向铺开、纵向推进、立体裂变、前后相继和辩证回旋”的体系化研究,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规律体系,从整体上增强高等教育规律的诊断力、解释力、改造力、预测力,以及高等教育规律体系自我规约、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规律体系的完备性,以支撑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大厦,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学化发展。这既是潘懋元先生的一贯主张和期望,也是他始终关心、重视和参与各种涉及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交流对话的根本原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问题。鉴于高等教育是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关系系统”或“关系集合体”或“关系性存在”,鉴于高等教育学以求“复合之是”,我们可能还需要牛顿力学式的高等教育学,但更需要相对论式的高等教育学;可能还需要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但更需要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可能还需要构成论的高等教育学,但更需要生成论的高等教育学;可能还需要形态学描述的高等教育学,但更需要发生学分析的高等教育学;可能还需要还原论的高等教育学,但更需要整体论的高等教育学;可能还需要实体论的高等教育学,一定更需要关系论的高等教育学。而建立这样的高等教育学,完成“对现行的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一种脱胎换骨的学科再造”,我们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方法,还要有智慧——“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以及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的智慧”[29]

Where Should Higher Pedagogy Go

Li Xiaoyi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16024)

Abstract:To find out“where should higher pedagogy go”,it is necessary to answer not only“What kind of existence higher education is”,but also“what relationship does higher pedagogy seek to solve”,and also“what kind of higher pedagogy do we need”.Higher education is a complex“relational system”,which is full of“system phenomena”and“relational phenomena”,that is,there are systems in the system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relationship.Also,the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are interdependent,symbiotic,and mutually regulated.Different types and levels of 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 are intertwined.It constitutes an intractable group of ciphers that must be deciphered when entering the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pedagogy should take different types,levels and na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 as the core research object,find out the“essential relationship”of various higher education questions,reveal the general laws,the basic laws and the special laws of higher education,and establish a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laws with strong diagnostic,explanatory,transformative and predictive power,and use this as the backbone and pillar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nd provide a reliable thinking framework,theoretical foundation,basic principle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higher pedagogy;higher education relations;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law;higher education theory

【注释】

[1]项目来源: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XM012)。

[2]作者简介:李枭鹰(1973— ),男,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3]方泽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一种话语策略:基于高等教育学分类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4):10-17.

[4]张应强,郭卉.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J].教育研究,2010(1):39-43.

[5]潘懋元,陈斌.论作为交叉学科的高等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21(4):56-60.

[6]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40年[J].教育研究,2018(9):24-35.

[7]薛天祥.科学方法论与《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J].江苏高教,2002(2):8-12.

[8]李枭鹰.论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J].教育研究,2014(9):33-38,46.

[9]汪文勇.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及其生态意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6):131-137.

[10]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49.

[11]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5.

[12]李枭鹰,唐德海.中国大学治理的“三元文化”冲突论纲[J].高校教育管理,2018(1):84-91.

[13]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8-89.

[14]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15]李枭鹰.论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J].教育研究,2014,35(9):33-38,46.

[16]李枭鹰.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26-30.

[17]李枭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5):21-23,19.

[18]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8.

[19]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0.

[20]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1.

[2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661.

[22]袁鼎生,袁开源.范式整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2.

[23]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4]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25]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6.

[26]邬大光.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的中国符号[J].高等教育研究,2020(7):1-12.

[27]李枭鹰.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提出、对话和源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48-53.

[28]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0-221.

[29]杨杏芳.“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