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探寻: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
基于文献统计和分析,教育与经济关系及规律研究成为这些年来中国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经济建设国策紧密相关。在“经济中心”的影响下,教育研究主题带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教育效益、效率和质量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如:20世纪80年代末,不少学者将目光聚焦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并认为初级阶段教育的竞争性是商品经济规律的派生物[75],有学者甚至把这些现象称为“教育经济化”[76]。教育体制转型、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民办教育发展等主题相继涌现,同时学界呼吁建立教育经济学学科。在新教育实践影响下,潘懋元教授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对教育基本规律进行探索,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其中外部关系规律引起学界广泛讨论[77]。教育实践亟需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总结经验并提炼规律,这为教育研究“认识论”打上时代的实践烙印(见图7)。

图7 教育认识探寻的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揭示了新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扭住了经济这个“牛鼻子”。因此,教育与经济关系及规律研究成为学界延续“教育本质大讨论”后长期关注的重要主题[78],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等重大改革的探讨。从研究角度来看,学界探讨教育与经济关系,实质上是在寻求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规律,这是一种认识论的研究使命,因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学说,寻求“对不对”的问题,指向“教育实践的内在必然要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认识源于社会实践,教育认识论的源泉源于教育实践活动”[79]。从整体上来看,40年的中国教育研究的演化历程犹如一部教育与经济“认识论”的发展史,这既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