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识读:教育研究的起始逻辑
2025年11月13日
(一)本体识读:教育研究的起始逻辑
从文献统计和分析看,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教育本质”“上层建筑”“生产力”等有关教育本体论为关键词的论文共63篇。这些文献中的核心概念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下构成的,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研究话语体系。如:有学者认为,教育本质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70];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因此教育也就成为直接的生产力[71];还有学者认为,教育本质属性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它既与上层建筑有直接关系,又与生产力有直接关系,还与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直接关系[72]。显然,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主题聚焦“本质”“本体”,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历史、比较、推理等思辨分析,直指本土教育问题,强调阶级利益的政治表现和经济属性,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基本理论(见图6)。
回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研究起始于“教育是上层建筑亦或是生产力”的属性之争,这场学术争鸣影响了整个80年代的研究风向,学界称其为“教育本质大讨论”[73]。这一特定时期的教育研究,是学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集体反思,是一种本体论的历史志趣。本体论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和基础。黑格尔曾深刻洞察:“存在是无规定的直接性,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最原始的无规定性。”[74]显然,教育本体论研究指向教育的存在,寻求“有没有”的问题,即“教育的本体应该是什么”。中国教育学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反思遭受“文革”重创的教育系统,希冀从“本体论”角度重新认识、解读和理解“什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追本溯源式的教育本质识读,不只是矫枉社会各界对教育思想的认知,关键是形成批判性理解新时期中国教育研究实践的起始逻辑。

图6 教育本体识读的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