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

一、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

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是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的关系:

其一,学科是知识组织与生产的体系。学科是人类探索知识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的暂时分类[5][6],是高深知识专门化、体系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管理从事知识生产工作的学术人员的组织形式。学科既是知识生产的主要组织力量,其组织架构又随着知识生产实践的深入而变化:一方面,学科组织知识生产所需的技术和策略,认可新知识的专业标准,垄断知识的传播,将研究者组织起来,使知识生产得以有目标、有组织地进行,推进知识生产与创新[7];另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生产实践的推进,新的知识分类体系形成,原有学科的组织结构、知识生产方式和理念都必然发生变革。

其二,知识生产模式是知识生产方式的系统化。迈克尔·吉本斯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概念[8],是对知识生产的不同方式的系统归纳[9],指人类在知识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知识生产及其变化的认知[10]。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是对知识生产方式的阶段性抽象,知识生产模式将社会历史背景与知识生产实践相联系,通过社会系统的发展与变化透视知识生产方式的变迁规律,并作为指导知识生产实践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折射出知识生产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促使知识生产实践向新的社会历史阶段要求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寻求知识生产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总之,知识生产模式既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知识生产方式的抽象概括,又影响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其三,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关系密切,二者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科是知识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11],正是由于学科对学者、政府等知识生产主体与科研设施等知识生产条件的有效组织,才推动了知识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研究者对知识生产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并形成对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认识。可见,学科是促进知识生产模式形成与转型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生产方式的抽象概括,知识生产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变革,对学科建设中的建设主体(谁来建)、建设客体(建什么)以及建设载体(如何建)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指向知识生产的最先进方向,这正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因此,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必然要顺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其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反映社会的变化[12],意味着社会系统能够给予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发生变化。在中国这类高等教育后发外生型国家中,资源支持能力的变化对学科建设有重要影响,使学科建设不可避免地沿着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其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意味着知识生产的主体、客体及组织文化发生转变。学科作为知识的组织和生产体系,在知识生产要素发生转变的前提下,自然要遵循知识生产规律的变化而变化。其三,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多以知识生产模式的先进趋势为主要方向。哈佛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是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典型:19世纪中叶,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哈佛大学顺应时代潮流成立劳伦斯学院,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学院的主要任务,为美国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1979年,哈佛大学走出象牙塔,开始不断思索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产学研合作室的诞生加深了哈佛大学与社会的交流;20世纪初,哈佛大学着眼于跨学科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全球福祉。正是对时代脉搏和知识生产方式转向的准确把握,哈佛大学一次又一次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因此,对标“世界一流”的目标,意味着我国学科建设必须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趋势相符。唯有如此,才能够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科建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世界的学科效益,才能够创造出科学知识、走向世界一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