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由之路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上提出了著名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2]他回顾了100多年来人类取得的发展进步、遭受的劫难、最殷切的诉求,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13]。为此,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规划了各国推动合作的未来图景和现实路径,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认识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
在一些国际学者的主张中,世界一流大学既具有国家性,又具有世界性、国际性或全球性。“超越大学和国家的人文价值”“更关注人类的普遍利益”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缺少的内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是要把国家和国际(世界、全球、人类)统一起来,应兼顾国家和国际,超越单纯的国家立场、国家意识,将世界一流大学置于国际、世界、全球和人类的视野之中加以谋划,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批居于全球大学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不仅属于国家,而且属于世界和人类。鉴于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内发展是基础,全球开拓是方向,要在国际和全球舞台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国大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外青年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外国青年有机会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在培养世界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展现大国担当。习近平在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但我们的初心和梦想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14]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独特的教学资源、培养能力、国际声誉在培养留学生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有着自身优势。相较于国家级大学和地方性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世界一流大学更加关注和重视“长期和基础研究”“全球性问题”“全球领导者”“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等。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只顾“外面的事”,不管“国内的事”,而是说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使命,或者说它们应当做的事是其他大学难以承担的,特别是在促进中外合作交流,展现大国担当方面,世界一流大学肩负的责任使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