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他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9]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好老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为此提出了四点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1]首先,在我国,一流大学的教师应当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要能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一流大学的教师应当强化职业道德,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不忘自己的从教初心,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以高尚的美德情操和职业精神感化、影响学生。再次,一流大学的教师应当有扎实的学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同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也不断出现,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此外,电子媒介不断涌现,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越发多样化,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变化。[22]以上种种新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最后,一流大学的教师应当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仁爱之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真诚地关怀学生,彰显大学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