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学科范式:单学科研究范式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鼓励高校……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27]“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28]。可见,政策强调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将打破学科壁垒、增进学科协作作为一流学科的组织形式,符合模式3的特征。实践中,多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95所高校中有69所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建构了特色发展学科群,如北京交通大学以系统科学为引领,推进智慧交通学科领域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中药学学科为引领,构建了涵盖中药学、中医学、药学这三个本身就极具学理关系的中药学学科群。[29]但出于传统学科建制的束缚,交叉学科研究实质上仍是以单一学科范式为支撑、辅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单学科研究范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三:
第一,传统学科建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学位〔1990〕030号)颁布以来,学科目录对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判断学科是否具备“合法性”的重要依据。[30]随着学科目录与各项学科评价工作的紧密结合,学科成员逐渐形成在具备“合法性”的学科领域内展开研究的习惯,交叉学科的成员及成果被边缘化,难以得到“合法学科”的认可。虽然有《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学位〔2021〕21号)这类专门文件,但目前我国只设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6个一级学科,且集中在理学与工学领域,难以涵盖所有的交叉研究领域[31],加之一流学科建设资源分配和评估仍按原有的学科目录进行,因此即便提倡跨学科研究,实践中仍以单一学科为核心。
第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与跨学科研究的匹配度不足。当前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虽然体现出鼓励学科交叉的理念,但针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归属、评价并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容易造成跨学科研究难以落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叉学科建设。[32]
第三,交叉学科理论研究尚不充分,使学科建设者难以真正把握交叉学科研究的内核与路径。由于高校管理人员和学术组织成员对交叉学科的认识不足,高校仅将交叉学科作为发展理念而不做发展规划,学术组织成员错将以单学科范式为主辅以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视作学科交叉,忽视了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深入交流与协调,使得交叉学科难以突破原有的藩篱。[33]上述原因使一流学科以传统的单学科研究范式为主,符合模式1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