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转型:教育研究的外部逻辑
根据文献及分类图书号统计,21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研究面临着双重的“外部”考验。从时间维度看,加入WTO后的10年,一方面,学界关注世界教育发展凸显率急剧提高,并以比较借鉴研究为主(见图8);另一方面,教育跨学科研究态势呈陡然增加,特别是对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最多,达到207篇,表现为从思辨向实证的范式转型(见图9)。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对外开放新际遇使教育研究面临学术方法和范式的“西学东渐”,特别是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如:国际与比较教育中的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概念、话语和理论体系,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计量范式等。显然,这些具有“西方立场和范式”的方法论,在以“科学”的名义影响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的同时,也正以一种外部力量改变中国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范式,使其无意识地掉入“外部化陷阱”。
探寻教育实践活动越深入越具体,问题就越复杂越多样。从教育外部环境看,加入WTO的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促使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教育实践的全球特征和国际比较日渐流行,而且突出教育对外部需求的回应,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从学科外部环境看,应用情景中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跨学科特征不断凸显,独特的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式衍生出跨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些“外部问题”指向了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方式的学说,是认识论的技术工具、认识路线和思考模式,寻求“能不能”的问题,指向“教育研究的立场和范式”。作为后发外生性国家,中国教育研究面临双重的“外部化”考验,特别是进入体系整体建设时期,向西方学习补课和运用多学科方法被视为是达成改革成效的最优路径选择。因此,中国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范式转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外部逻辑影响。

图8 1979—2019年《教育研究》发表世界和各国教育事业文章数量统计

图9 1979—2019年《教育研究》发表跨学科文章数量及其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