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到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已历经三次变革
吉本斯从知识生产的目的、情境、主体、研究范式及质量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出发,概括出模式1与模式2两个知识生产模式阶段。在此基础上,埃茨科威兹等人根据国家创新模式提出知识生产的模式3阶段,且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知识生产都在向模式3转变(知识生产模式3阶段的对比见表1)。
表1 知识生产模式三阶段对比

注:[1]武学超.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J].科学学研究,2014(9):1297-1304.
[2]黄瑶,王铭.试析知识生产模式Ⅲ对大学及学科制度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7(6):10-17.
[3]赵哲,杨玉.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超学科逻辑及行动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9):47-54.
模式1大约产生于19世纪初,即自然科学体系蔓延至社会科学体系的时代,旨在用单一术语概括知识生产必须遵循的典范,使知识合法化并得以传播。[14][15]其特征有:(1)知识生产出于纯粹的学术兴趣,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及真理;(2)知识生产在认知情境中进行,以丰富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主体的认知水平;(3)知识生产具备单一学科性质,对自然科学典范的追求筑起了学科壁垒,知识生产在单学科的知识体系中进行;(4)知识生产具备一维质量评价机制,是否符合自然科学典范是唯一的评价标准;(5)知识生产具备同质性与组织单一性,知识生产组织由单一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组成,其研究的同质化程度高,组织形式以固定的学术组织为主;(6)由单螺旋或双螺旋动力机制主导,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主要的知识生产主体,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二者为探究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学术研究。基于上述特征,模式1影响下的学科建设必然走向“象牙塔”式的发展道路,知识生产只为追求科学,不面向大学之外的组织场域。
模式2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即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生产主体趋于多元化的时代,旨在增强高深知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其特征有:(1)知识的经济效益得到重视,知识生产组织开始探索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2)知识生产在应用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生产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3)知识生产具备跨学科性质,这是由其应用情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多元主体决定的;(4)知识生产具备多维质量控制体系,自然科学典范、盈利价值、不可模仿性、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评价标准;(5)知识生产体现出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组织的边界变得模糊、组织架构灵活多变,且以生产技能知识为主,这类知识往往难以采用统一的格式编码储存并传播;(6)由三螺旋动力机制主导,产业、政府都加入了知识生产实践,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动力来自产业对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追求、政府提升社会效益的需求以及大学知识创新的需求。基于上述特征,模式2影响下的学科建设走出“象牙塔”,知识生产以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为导向,开始面向大学之外的组织场域。
卡拉雅尼斯于2003年提出知识生产的模式3阶段,该模式产生于21世纪初,公民意识觉醒、知识生产主体更加多元、知识弥散程度提高的时代。其特征有:(1)知识生产的社会效益得到关注,满足公民的利益需求和促进社会福祉成为知识生产的新目标;(2)知识生产在开放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生产主体网络的节点和联系更加复杂;(3)知识生产具备超学科性质,为解决诸多问题构成了问题域,知识生产主客体在解决问题域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融合创新多学科知识[16];(4)知识生产具备多维立体质量控制体系,公民的加入使能否满足公民利益诉求成为新增的评价标准;(5)知识生产具备生态性和组织无边界性,知识生产主体需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组织边界更加开放;(6)四螺旋动力机制[17],以“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四螺旋为动力,知识生产与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模式2中大学、产业及政府的需求,也来自公民对增加和完善人类社会福祉的需求。基于上述特征,在模式3影响下的学科建设会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会受到社会的监督。学科的知识产出要以提升公共利益为导向,知识生产逐渐不受组织场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