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双一流”建设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论述再探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任务
(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二)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四)建设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
(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思考
一、知识生产的组织体系与基本路径:学科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
二、单一到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已历经三次变革
三、困守与挣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目标:追求学术发表和项目获取
(二)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情境: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认知情境
(三)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学科范式:单学科研究范式
(四)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单螺旋机制
(五)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组织结构的特性:结构固化且保守
四、路径依赖和固化的利益集团: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滞后的根源
(一)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
(二)固化的利益集团掣肘一流学科建设模式的创新
五、适应与超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未来突破
(一)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目的:科研、应用与公益并举
(二)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情境:开放情境
(三)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学科范式:超学科研究范式
(四)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质量保障机制:多维立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五)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组织形态:无边界的灵活组织样态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专栏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历程
(一)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萌芽阶段(1949—1977年)
(二)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发展阶段(1978—2011年)
(三)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平稳阶段(2012年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成就
(一)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彰显了中国特色
(二)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重视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建设
(三)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推进了高校师资和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工作
(四)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学元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经验
(一)明晰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目的
(二)处理好以教材为代表的知识体系更新问题
(三)处理好高等教育学教材与其他教材的关系
(四)处理好高等教育学教材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扎根中国实践
(三)注重开展高等教育学元研究
(四)处理好高等教育学教材与教育学教材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应走向哪里
一、高等教育是何种存在
(一)关系系统的普遍性
(二)关系系统的关系性与系统性
(三)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
二、高等教育学到底求解什么关系
(一)因果关系是普遍而基本的关系
(二)学科以“求是”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高等教育学以求复合之是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专栏
大学的城市分布及其启示
一、不同视角看大学的城市分布
(一)历史的视角
(二)比较的视角
二、世界高水平大学城市分布的实证分析
(一)历史的分析
(二)国别的分析
三、正确理解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高校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支撑
一、为人才高地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赋能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粤港澳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和研究生数量占比不足
(三)提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为人才高地建设汇聚全球卓越人才
(一)高校是吸引和汇聚全球卓越人才的高地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师资队伍及卓越人才数量处于劣势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汇聚全球卓越人才
三、为人才高地建设引育国际化人才
(一)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
(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三)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引育国际化人才
四、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一)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显著
(三)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五、为人才高地建设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一)良好人才环境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
(二)高校人才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培育良好人才环境,构筑“人才强磁场”
高等教育数字化专栏
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价值意蕴和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应用价值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话语价值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元理论研究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实践研究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对象研究
(四)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技术研究
(五)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政策研究
(六)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未来研究
(七)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指数研究
三、结语
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教育研究演变:主题、逻辑及发展向度
一、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二)数据与方法
二、时代变迁与研究主题
(一)恢复探索期(1979—1985年):经济建设牵动下的教育制度改革
(二)初步发展期(1986—1991年):初级阶段定位下的教育观念更新
(三)调整规范期(1992—2001年):经济转轨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构建
(四)拓展深化期(2002—2011年):科学发展指引下的人本教育转向
(五)内涵建设期(2012—2019年):新时代主旋律下的育人质量提升
三、实践逻辑与研究特征
(一)本体识读:教育研究的起始逻辑
(二)认识探寻: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
(三)方法转型:教育研究的外部逻辑
(四)价值重建:教育研究的根本逻辑
四、本土构建与发展向度
(一)指向本土化实践的本体遵循
(二)面向经验教育学的认知建构
(三)归向教育学本性的方法再造
(四)走向道德人世界的价值厘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挑战与前瞻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加快重塑世界
(二)经济全球化助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三)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让国际力量对比变得更加平衡
(四)大国博弈促进国际体系变革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
(一)全球性
(二)不确定性
(三)多样化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挑战
(一)逆全球化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软环境
(二)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的异化对入学机会的冲击
(三)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失灵
(四)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受到内部多重挑战的掣肘
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瞻
(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
(二)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推进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
(三)吸收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普及化发展道路
(四)传播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声音,讲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故事
(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六)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理论供给与制度供给,增强高等教育对重大危机与潜在风险的应变能力
五、结语
课程与教学论
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路径探索
一、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
(一)大思政课程观
(二)“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
二、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
(一)以专业平台为载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二)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打造实践育人课堂
(三)以三级矩阵为抓手,保证课程育人实效
(四)以课点达成为根本,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三、结语
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重建和研究的首倡者——潘懋元先生纪念
一、学者荣耀 民教福音
二、与时俱进 惟精惟一
三、笃行不怠 热爱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