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重建:教育研究的根本逻辑

(四)价值重建:教育研究的根本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并且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涵。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能力为要”再到“以品德为先”,指向人的教育研究价值的内涵不断深化,深入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问题,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研究的“价值观”到达一种新高度。从关键词来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推动整个中国教育研究的学术命题、思想、观点、标准和话语进行全方位重建(见图10)。这一重建工作源自当今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为此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研究就是要坚持和深挖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教育研究体系。从这个方面而言,本文认为立足中国教育研究“价值论”的重建,也是有效消解“西方立场和范式”的外部霸权的最佳方式。

图10 教育研究价值重建的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

回顾40年来的中国教育研究,不难发觉隐含了一条内在的人本价值路线,从80年代“作为生产力最重要要素的人”到90年代“人的全面发展”,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素质教育”“人本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研究的迭代演化,教育实践在历史进路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研究“价值观”——指向人的尺度。[80]教育价值观的迭代更新,实质上是中国教育本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价值论是关于伦理、道德和规范的学说,指向“好不好”的问题,即“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追求”。从整体来看,近40年来中国教育研究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其基本遵循,且不同阶段均凸显人的价值认知的时代要求。本文认为,中国教育研究价值的“变与不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尺度是以真理为前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唯物论价值观,是本体认知的回归,是研究的根本逻辑。

以上四个逻辑关系是基于时代变迁的“递增叠加”。尽管四个逻辑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诱因,但它们并不固定于某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而是继承性地回答现实之问。从本体论看,起始于改革开放初的“教育本质大讨论”,直至今天都在启迪着新一代教育学人探索“什么是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从认识论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指出教育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研究必然会生成阶段性的形成型认识;从方法论看,当前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方法“混用”的阶段,教育研究方法转型亟需警惕“高阶学科”方法霸权和意识形态侵扰;从价值论看,“培养人”的问题是牵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性问题,是一项不断深化的以育人为本的政治要求。总之,从“四论”维度有助于认识40年来中国教育实践及研究实践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