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思考[1]
包水梅 韩冰玉[2]
摘 要:知识生产模式是对知识生产的不同方式的系统归纳与提炼,代表了特定时期知识生产变化的方向,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的角度出发,从知识生产的目标、情境、学科范式、组织结构与质量评价机制五个维度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发现: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目标以模式3为准,但学科建设实践与模式3相比仍有差距,学科建设以追求学术发表与项目获取为目标,学科知识生产在认知情境中进行,单学科范式是主要的研究范式,学科间壁垒较深且组织架构趋于稳固,政府是主要的质量评价主体。原因在于,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与行政主导逻辑的路径依赖和日渐稳固的一流学科建设利益集团给一流学科建设造成掣肘,为迈向模式3、实现世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应以科研、应用和公益并举为目标,以认知情境为依托、以应用情境为中介、以开放情境为主体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学科负责人还应加深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认识以科学地指导超学科研究实践,学科建设的各主体要勇于表达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科建设与质量评价。
关键词:一流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学科建设;应用;超学科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强化学校办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我国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工作,20世纪80年代就根据国家建设及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扶植了一批优势学科。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针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提出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服务高等教育强国战略。[3]随后,各部委多次发文,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可以肯定,首轮“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入选高校和学科在综合实力、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但也应当看到,“双一流”建设道阻且长。随着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客观考察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状态以及其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以明确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科是由于知识发展分化而产生的一套知识分类体系,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基本知识制度。知识的发展、分类是学科存在的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意味着学科建设必须符合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全球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生产内外部条件变化引发的知识生产规律的变化。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顺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趋势,判断学科建设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科建设是否顺应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尝试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为依据,考察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以及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并明确其未来的突破方向,以期对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