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探索期(1979—1985年):经济建设牵动下的教育制度改革
“文革”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百业待举。1977年恢复高考促使科学、文化和教育工作进入新时期,但遭受重创的教育界短时间还未能迅速明确其发展路向,因此学界多是从理论和历史中寻找答案。如:有学者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出发,引起了80年代教育本质大讨论[7];还有学者从批判性视角全面反思了建国30年来我国探索教育规律存在的主要问题[8]。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后,教育学界开始关注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如:有学者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9];还有学者开始对“教育经济效益”“人力投资”“教育投资”等教育经济问题开展一系列讨论[10][11][12][13][14](见图1)。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及研究指明了方向。为此,学界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性的讨论。如:有学者从政策认识的视角指出教育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纵深战略设计,在深刻反思“文革”教训基础上,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办教育的基本路线方针,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和解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问题[15][16]。迫于经济恢复急需人才,不少研究聚焦高等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宏观层面,有学者提出要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进行学制改革[17];中观层面,有学者就高校进出机制提出“择优录取”和“毕业生预分制”[18][19];微观层面,有学者对高校教学体系、师资培训和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制度重建的思考[20][21][22]。

图1 恢复探索期核心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
注:阴影部分为当期各核心关键词出现频次之和,下同。
这一时期是对“文革”以来教育问题的第一次深刻反思,并对教育制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从关键词看,“改革”无疑是新时期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由此,以研究促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高,反映教育研究之于教育改革的价值内涵。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改革开放初的教育研究仍处于“懵懂期”,主要是外部的经济社会改革力量推动下的制度探索。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明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为辩证统一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规律而寻找理论支撑和实践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