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深化期(2002—2011年):科学发展指引下的人本教育转向

(四)拓展深化期(2002—2011年):科学发展指引下的人本教育转向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再次引发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人本教育的深入讨论。有学者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43][44]。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学界在认知和实践研究方面均有明显转向。在认知层面,有学者提出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认为教育最高目的是形成人文精神,现代大学要以“现代”之维批判理解人本主义[45][46];有学者指出,即使职业教育,只有崇尚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才能建构真正意义的高职教育体系[47]。在实践层面,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所有环节应凸显以人为本[48];有学者引入契约管理,突出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理念[49];还有学者引入师生双主体、教学交往、主动型教学,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50]

这一时期学界普遍关注人本教育主题,但最聚焦的教育中的“人”是教师,包括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从政策影响看,这与《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3—2007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关;从研究特征看,当西方学界大谈以生为本时,我国此时更关注教师发展,因为唯有“教师为要”方能落实“学生为本”[51]。以教师专业化为主题的研究折射出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学者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其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应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性[52][53];有学者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这是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基础[54];还有学者从师德建设、理论基础、培养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55][56][57][58]。这一时期,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我国开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见图4)。

图4 拓展深化期核心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开始出现“超前发展”的特征,如:人文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而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储备。从关键词看,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研究的内核,学界更是将人本教育推向研究新高度,并作为我国教育整体性改革的重要向度,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与价值基础。其中,教师教育及专业化发展标志着教育研究的微观转向,突出面向教育内部规律的主题研究,亦充分反映了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的深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