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
“四真”即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即“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6]“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以学生中心、双元育人和持续改进为原则,以矩阵图法为实施路径,通过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点重组后形成的课点,达成课程育人成效、保障育人质量,为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方法遵循。
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课程的组合形式,课程的构成要素为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点,所以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育人目标需要通过各类课程来实现。因此,通过制定出科学的课程矩阵这一课程教学的“设计图”和“施工图”,才能实现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育人目标[7]。“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矩阵开发,即明确每一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其次,进行课程单元(门课)矩阵开发,即明确每个项目对门课教学目标的支撑作用;最后,进行项目矩阵开发,即明确每个课点对项目任务目标的支撑作用。通过三级矩阵将育人目标逐层分解、逐步细化,最后落实到每一个课点中。
1.“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逻辑起点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以上四种能力,明确了国际人才培养原则。2021年4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四学”育人共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依据教育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含各类评估、认证标准,简称为“教育标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标准,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依据社情和学情,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为毕业要求、门课教学目标、项目(或章节)教学目标、课点教学目标,构建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门课—项目(或章节)—课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中以课点为单位自下而上逐步实施,做到“以终为始开发课程,从始至终保障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精准达成。如图2所示:

图2 “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
2.“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本质为课点重新组合
课点是课程的最小单位,是由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通过具有互涵关系的数量、质量、序量单独或组合构成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课点具有独立性和不确定性。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其原始起点必然是若干课点,通过课点的“时空结构”变化,即课点的数量、质量、序量变化,深化和扩展成为一门课程。“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使课程建设单位“颗粒度"更小,建设成效更加精准、落地。
3.“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突出“双元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紧密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入真实的工作任务,建立“跨界课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做,学做合一”。
4.“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学习成果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非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5.“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具有普适性
“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以数学矩阵图法为具体操作方法,利用数学上矩阵的形式表示成对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探索问题所在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课程体系矩阵(一级矩阵)、门课矩阵(二级矩阵)、项目矩阵(三级矩阵)设计,明确毕业要求与门课之间的关系、门课与项目(或章节)之间的关系、项目(或章节)与课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标准化、精细化、流程化的范式。此方法更科学、更精准,适用于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教育,为教师具体实施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抓手,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