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目标:追求学术发表和项目获取

(一)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目标:追求学术发表和项目获取

《总体方案》中,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20]可见,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目标是提升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和转化率,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符合模式3的目标。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呢?我们可通过其遴选机制与成效评价机制判断,因为一流学科遴选指标代表了入选一流学科的门槛,成效评价指标代表了一流学科建设最终达成的目标。

具体而言,首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的遴选指标体系以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主要参考。[21][22]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四个维度中,“师资队伍与资源”维度下的“师资质量”考察学术头衔,学术头衔的评审以发表论文、专著等为主要指标;“科学研究水平”维度下的“科研成果”考察学术论文、专著专利的发表与应用情况,“科研项目”考察获得国家、省部级支持的项目数。[23]2022年,《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22〕1号)发布,新增学科都在2016至2022年获国家项目支持或国家级奖项,项目和奖项的评选以论文和成果为主要依据。[24]可见,一流学科遴选仍是以参评单位的学术发表与项目等科研量化指标为主要依据。

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评价以科研量化指标为主要依据。2021年,《“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教研〔2020〕13号)发布,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个维度进行,其中:“教师队伍建设”维度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以学术发表、项目、教学成果奖等为主;“科学研究”维度考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贡献,以期刊层级和项目的层级为主[25]。可见,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机制实质以学术发表、项目等科研量化指标为主要指标。

综上可知,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政策目标符合模式3,强调知识生产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但是,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实际目标则是追求学术发表、项目等,该导向与模式3倡导的科研、应用与公益并举的目标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