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道德人世界的价值厘定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育研究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其价值导向是从“知识世界”回归“人的世界”。[97]由于我们关注的人才培养无不浸淫在中国场域之中。因此,探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既是贴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走向“道德人世界”的价值问题。对此,有学者将“中国”视为教育研究的“立场”“视角”“方法”“典范”[98],根本上反映的是中国的价值观。这就要求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摒弃“旁观者”的视角,建立本土意识和觉悟,从根植的民族文化传统出发研究人,再从人出发研究民族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进而突破异域理论和方法论的规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教育研究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统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推动教育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这些丰富的教育实践正在更新我们对教育本体的认识。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本质问题不仅使教育主体性和功能性无法分开,而且还涉及价值观。[99]当前,中国教育研究已经掀起了一场“价值革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塑造是中国教育研究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化自信的反映,是国际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体现。
正如有学者所说:“文献是知识地图,是研究的起点。”[100]40年来的中国教育研究实践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献财富,这是深耕中国教育经验的时代记忆,也是一代又一代教育研究者知识和思想的代际传递。本研究通过梳理40年的中国教育实践及研究实践,不仅要形成“经验—建构—解释”的联结式,建立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而且还要促进教育研究者形成“跨时代共识”,让新一代教育研究者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研究成果,并促使他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定“四个自信”,加快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Topics,Logic and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Chen Tao1 Pu Yue2 Pan Li3 Han Qian4
(1.Institute of Development,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Sichuan 611130;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Sichuan 611130;3.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4.School of Marxism,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facing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literature knowledge.This paper,tak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8,758 literatures from 1979 to 2019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burst rate,the 40 year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actice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recovery and exploration period,preliminary development period,adjust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period,expansion and deepening period and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actice in different stages are sorted out.On this basis,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volution logic an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 practice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ontology,epistemology,methodology and axiology,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search,that is,ontological compliance of localization practice;knowledge building facing the empirical pedagogy;The method reconstruction of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pedagogy;value determination towards the Chinese world,so as establish an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system with Chinese subjectivi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Three Systems"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research topics;practical logic;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local construction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科交叉视域下的中外高等教育研究之比较”(项目编号:BIA210162)的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陈涛(1984— ),男,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蒲岳(1992— ),女,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本文通讯作者;潘黎(1978— ),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计量学;韩茜(1995— ),女,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治理。
致谢:感谢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赵婷婷教授、陈武元教授,兰州大学卢彩晨教授、包水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枭鹰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王建辉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刘志忠博士和广州大学李家新博士等多位师友的帮助和指导。
[3]陈小娅.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基础教育事业[J].教育研究,2009(10):3-4,36.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57.
[5]康丽颖.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6(1):62-67.
[6]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
[7]李放.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J].教育研究,1979(1):45-49.
[8]刘佛年.三十年我国对教育规律的探索[J].教育研究,1979(4):36-38.
[9]江宁,关山.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J].教育研究,1983(8):5-7.
[10]顾明远.要从经济收益上看教育[J].教育研究,1980(4):67.
[11]李海,徐亚平.浅谈教育投资的比例与效果[J].教育研究,1980(4):50-52.
[12]杨葆煜,杨汉清.“人力投资”理论试析[J].教育研究,1982(1):75-81.
[13]殷延卓.浅谈教育投资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83(8):44-47.
[14]刘道玉.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84(8):35-38.
[15]张健.提高民族素质和解决人才问题的战略决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体会[J].教育研究,1985(7):10-14.
[16]王铁.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英明决策: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体会[J].教育研究,1985(12):8-14.
[17]成有信.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学制改革:兼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学制改革的指导意义[J].教育研究,1986(3):24-30.
[18]汪幼芳.关于“择优录取”的思考[J].教育研究,1986(10):31-34.
[19]符瑞文,林乐夫,李永琪.高校毕业生实行预分制初探[J].教育研究,1986(9):69-70.
[20]刘智运.建立高校开放式教学体系[J].教育研究,1985(7):43-47.
[21]王殿璋.坚持高师为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J].教育研究,1985(11):17-21.
[22]张耀源,傅树京.试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J].教育研究,1986(12):49-54.
[23]伊琛.《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J].教育研究,1986(4):18-23.
[24]张承先.《义务教育法》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J].教育研究,1986(6):3-6.
[25]河北省教科所.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可靠来源及合理使用[J].教育研究,1986(4):50-56.
[26]远煜.义务教育的基本学制刍议[J].教育研究,1987(4):21-24.
[27]王文肃,魏香茹.关于深化教育改革问题:谈谈师专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1988(4):36-37.
[28]桑新民.教育要适应社会属于商品经济的发展[J].教育研究,1988(6):53-55.
[29]王致和.学校必须正确地引进竞争的机制[J].教育研究,1988(5):6-7.
[30]冯忠汉,梁兰芳.“竞争机制”不宜引入学校[J].教育研究,1988(7):79-81.
[31]傅正洪.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问题[J].教育研究,1988(1):33-35.
[32]魏所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J].教育研究,1988(1):16-21.
[33]王东.“幼小衔接”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3(8):66-81.
[34]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J].教育研究,1995(2):30-36.
[35]任福昌.“大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J].教育研究,1994(9):39-43.
[36]谈松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兼述现代职业教育制度[J].教育研究,1996(11):4-8.
[37]陈乃林,经宝贵.终身教育略论[J].教育研究,1997(1):11-15,45.
[38]郝克明.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育结构体系[J].教育研究,2001(6):3-11.
[39]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40]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5):39-42.
[41]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1(3):3-7.
[42]陈乃林,孙孔懿.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1999(4):26-30.
[43]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44]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3-8.
[45]刘振天.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及其当代视野[J].教育研究,2004(9):25-29.
[46]郝文武.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8-12.
[47]高宝力.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4-39.
[48]林蕙青.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5(3):8-11.
[49]余雅风.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J].教育研究,2007(6):48-53.
[50]和学新.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69-70.
[51]龚放.从思维发展视角求解“钱学森之问”[J].教育研究,2009(12):5-8.
[52]唐玉光.试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2(7):61-65.
[53]杨德广.教师教育要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J].教育研究,2004(9):13-15.
[54]谢安邦.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笔谈):教师教育转型时期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J].教育研究,2004(9):7-10.
[55]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56]卢乃桂,钟亚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17-22.
[57]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19-24.
[58]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08(6):78-83.
[59]程斯辉,黄俭.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荐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教育研究,2013(2):4-8,64.
[60]张志勇.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贡献[J].教育研究,2019(3):19-22.
[61]张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研究,2019(11):10-12.
[62]任少波,单珏慧.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J].教育研究,2019(7):44-50.
[63]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15.
[64]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65]黄兆信,李炎炎,刘明阳.中国创业教育研究20年:热点、趋势与演化路径:基于37种教育学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8(1):64-73.
[66]任胜洪,刘孙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教育研究,2018(5):59-62.
[67]郝兆杰.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7(3):112-115.
[68]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9-10.
[69]刘燕楠.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2016(9):11-18,50.
[70]李放.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J].教育研究,1979(1):45-49.
[71]于光远.关于教育是生产力的问题[J].教育研究,1980(5):2-7.
[72]张焕庭.谈谈教育本质问题[J].教育研究,1980(6):9-15.
[73]顾明远.三次教育大讨论[J].教育研究,2019(10):5-7.
[74]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0.
[75]孙震.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探讨:竞争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J].教育研究,1988(7):17-19.
[76]石勰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探讨:试析教育的经济化倾向[J].教育研究,1988(8):64-66.
[77]程少堂,程少波.“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对“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批评的批评[J].教育研究,1992(10):63-66.
[78]顾明远.三次教育大讨论[J].教育研究,2019(10):5-7.
[79]卢曲元.教育认识论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3):8-12,7.
[80]刘旭东,蒋玲玲.论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J].教育研究,2018(1):30-39.
[81]刘旭东,蒋玲玲.论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J].教育研究,2018(1):30-39.
[82]余清尘.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J].教育研究,2016(4):25-31.
[8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1.
[84]2017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8(2):10-24.
[85]曾天山.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新篇章[J].教育研究,2018(9):8-11.
[86]孙元涛.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2018(12):30-39.
[8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23-02-23].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19/c64094-28361550.html.
[88]安富海.中国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困境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4):50-57.
[89]项贤明.论教育学的边界[J].教育研究,2017(6):12-19,31.
[90]李政涛.教育学的边界与教育科学的未来:走向独特且独立的“教育科学”[J].教育研究,2018(4):4-15.
[91]刘旭东.教育学的困境与生机[J].教育研究,2005(11):18-22,82.
[92]李太平.当前教育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倾向[J].教育研究,2006(10):22-26.
[93]刘旭东.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53-57.
[94]刘旭东,蒋玲玲.论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J].教育研究,2018(1):30-39.
[95]项贤明.论教育学的边界[J].教育研究,2017(6):12-19,31.
[96]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边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6.
[97]安富海.中国教育学的当下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51-55.
[98]李政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学:目标、挑战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9):45-51.
[99]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100]2018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9(3):29-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