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路径依赖”可以解释制度变迁的延续性: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步入某一路径,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导致某些制度沿着某种路径长期延存下去”。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对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39],进而制约了筑梦世界一流的进程:
第一,一流学科建设始终遵循行政主导逻辑,不利于学科建设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趋势转变。行政主导是我国学科建设一贯遵循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学科建设实践呈现出鲜明的依附行政权力的特征,表现为一流学科建设是政策驱动的产物,政府是主要的变革因素,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科布局和调整,行政思维根深蒂固。[40]对行政主导逻辑的路径依赖使其他学科建设主体缺乏主动性、话语权,大学和科研院所主动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孱弱,学科组织结构固化且保守,学科发展唯国家学科目录是从。
第二,一流学科建设始终依赖集中统一调配的资源配给制度,抑制了学科建设的自主性。集中统一调配制度伴随着我国学科建设制度和学科评估制度而生,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时期积极响应了“择优建设”的理念,但也忽视了学术组织获取资源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依赖政府调控的思维惯性,导致我国学科建设片面追求学术发表和项目获取,忽略科研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三,一流学科建设始终受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牵引,使学科建设难以真正面向社会。学科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各类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科评估的影响力日益增长。由于学科建设主体对行政主导逻辑的依附以及学科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的关联,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依循,一流学科建设也不例外。这导致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始终追求学术发表与项目获取、始终依赖政府调控与质量评价,忽略了社会发展现实对学科组织变革的需求和其他学科建设主体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