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6]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才。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实践来看,各国虽有着各异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但都是按照本国的政治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是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服务本国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要的还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贯彻。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办大学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我党直接领导创办的陕北公学就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确立为办学原则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联合大学以及日后的华北大学等革命学校的办校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被列为办学的首要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实现了高校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7]我们党创办、领导大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办学方向在我国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来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一流大学要一以贯之地在办学方向问题上站稳立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8]在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加强思政课程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紧紧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思政教育协同效应,引导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