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组织结构的特性:结构固化且保守

(五)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组织结构的特性:结构固化且保守

教育部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中提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加合理的发展机制[37],聚合学科建设各主体力量形成建设合力。可见,政策规定的一流学科组织结构要开放灵活,是模式3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实践中,一流学科知识生产的组织结构却呈现出组织形式趋于固化、主体间的合作囿于表面的特征:

其一,组织形式趋于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趋于固化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即以某个或几个相近学科为基础建立学院、学院下设若干系、系负责若干专业的三角形组织架构。该结构具备分工便捷、简明高效等优点,但由于相近学科组织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组织成员具备排他性且变革意愿较低,易于形成结构固化且保守的组织结构,为了保障现行学科规范下自身的学术话语权,组织成员往往排斥变革,阻碍了学科间的协作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8]

其二,知识生产主体间的合作囿于表面。主体间深入合作的前提是地位平等与信息对称,但当前我国一流学科知识生产各主体间并非如此:一是主体地位不均等。教育行政部门因其具有话语权而处于上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因占据多数科研资源而具备一定话语权,企业由于传统观念对理论知识的推崇而处于弱势地位,三者间的地位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合作的可能性。二是主体间沟通机制尚未完善。由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主体间的信息差较大,如政府因其权威性可以获取大量非公开信息,但高校和企业并不具备获取信息的权威性,出于对专利技术的保护,高校与企业间可能并不具备共享技术的合作理念等,这些都阻碍了主体间的交流合作,给构建开放灵活组织架构带来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