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期(2012—2019年):新时代主旋律下的育人质量提升

(五)内涵建设期(2012—2019年):新时代主旋律下的育人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2013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到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界围绕这一任务展开了深入研究。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及重大理论创新[59][60],这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61];有学者指出,立德树人是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62]。显然,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教育的主旋律展开,并进一步深化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观研究。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本质开展全方位改革。如: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63],培育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有学者认为,中国核心素养框架必须凸显中国立场与主体意识,创新能力是中国核心素养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优先目标[64];有学者指出,双创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是要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65],是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之路[66]。当前,“互联网+”引领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日益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地位,Mooc、智慧课堂、人工智能正在深切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动力[67]。总之,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等议题研究也将重心落在育人质量(见图5)。

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更加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围绕“培养人”问题展开系统思考与研究,这反映出教育研究正承担着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使命。显然,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才培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政策及研究的核心主题。总之,新时代教育政策已经迈入教育研究的中心域,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图5 内涵建设期核心关键词的历史折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