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程观

(一)大思政课程观

大思政课程观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为建设载体,以构建专业“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为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课程建设格局。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复杂系统工程。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阐释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本质规律。唯物辩证法深刻阐述了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联系。其中强调:“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4]高校要构建健全的协同育人体系,就必须认识到各类课程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一客观规律。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的理论根源在于忽略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所以,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构建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需要从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各类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协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为“协同育人”提供理论遵循。1957年2月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这一指示强调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都担起责任,发挥合力。1999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步入全面建设阶段。其间,我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并深入贯彻落实合力育人思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5]这一要求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各类教师的合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合力育人。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在各时期都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育人合力的要义。所以,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构建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合力育人思想的实践,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合力育人实践的创新。

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大思政课程观”引领下,充分挖掘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通过“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模式,使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从“大思政课程观”的宏观视野出发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专业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和学科藩篱,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的问题。强化课程协同,既不能罔顾各类课程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又不能将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生硬叠加。因此,专业是落实学校育人顶层设计、统筹各类课程构建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载体。恩格斯在对整体社会历史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历史合力论的观点。历史合力理论思想中“交互作用”“合力思想”为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构建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构建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过程中,专业作为一个整体,由各类课程作为子系统构成。所以,各类课程作为子系统不能以片面、孤立的观点来构建课程育人体系,而需要从宏观层面入手,借助整体思维来进行问题分析。

潘懋元、王伟廉在其编撰的《高等教育学》中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同的课程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实训条件是基本保障。所以,协调各类课程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就需要专业发挥统筹建设功能,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协调推进思政课程及各类课程构建协同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