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超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未来突破

五、适应与超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未来突破

近日,新一轮QS、THE等高等教育评估结果相继发布,我国高校在各类评估榜单中表现优异,不少学科位列世界学科排名前100名。在肯定“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排名的上升是否意味着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疑问。实际上,不同的榜单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THE主要检验大学的办学质量,USNews侧重于考察大学的学术水平,软科主要评估高校的学术实力与发展潜力,QS兼顾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且都存在过度依赖抽象量化指标、过程评价不足、偏重自然科学、以西方学术标准为主等不足。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我国高校在个别榜单上的排名提升固然可喜,但任一榜单的排名都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科建设的水平。世界一流学科不能着眼于排名,而要以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科自身承担的学术责任、社会责任为标准,在如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趋势下,得到学术界、公民社会等的普遍认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源源不断地为学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兼济天下,才是世界一流学科的真正内核。[41][42]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要向世界水平看齐,就要从学科知识生产的目的、情境、学科范式、质量保障机制和组织形态方面紧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