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否定的否定
三、否定的否定
按照辩证法的说法,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存。也就是说,新旧事物之间不可能完全脱节,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诗风格更迭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例如三十年代诗风与二十年代诗风都带有玄学诗的味道等,这毋须赘言。这一节主要讨论英诗风格向传统复归的问题。
“复归”是否定的否定,也是“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而造成的”。(9)因为第一次否定是朝肯定的相反方向运动,第二次否定又是朝第一次否定的相反方向运动的,所以第二次否定便是在不同层次上向肯定方向的复归。这样便划出事物发展的螺旋形轨迹。如果没有否定的否定,事物便不可能向前运动发展了。
由此可知,英诗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风格的复归,而不是凭空的创新。
事实正是如此。
二十世纪最初二十年间,欧美现代主义诗风吹入英国,但尚未形成气候。现实主义、后期浪漫主义、颓废派等诗风同时并存。三十年代以前,英国本土风格竭力排斥外来的现代主义风格,直到六七十年代英国诗坛重新呈现多种风格竞秀的局面。那么可以说,六七十年代风格是二十世纪初风格的复归。
如前所说,五十年代诗风是向三十年代奥登、世纪初哈代乃至十八世纪前期理性主义诗风的复归,是重理性的现实主义一脉。
四十年代“新浪漫主义”顾名思义是向十九世纪初正统浪漫主义的复归,是重感情的一脉。
三十年代诗风是向哈代、叶芝和十七世纪玄学派诗风的复归。它还保留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成分。
二十年代诗风也是向十七世纪玄学派诗风的复归,只不过途中曾一度旁逸到了十九世纪前期法国象征主义那边。
有人说,在正统现代主义切开的裂缝之后,现代英诗的历史部分便是重新接续浪漫主义根源的历史。(10)这种说法只能说部分正确。应当说“接续英国本土风格传统”才对。
英诗传统源远流长,故而有着极强的凝聚力。英国诗人初学写诗的时候,总是有丰富的历代诗作作为范本,不像缺乏传统的美国诗人,总是急于向外国学习。他若不喜欢某种诗风,也很容易从中找到与之不同的先例作为反对它的依据。单从出版情况来看,英诗选集几乎年年都编,个人诗集更是层出不穷,而译诗却少得可怜,甚至连美国诗集也难以进入英国市场。评论家布莱克·莫里森曾经承认说:“我们对罗伯特·罗厄尔以后的美国诗歌一无所知。”(11)英国诗歌长期以来一脉单传也许与英国人保守自负的岛国性格不无关系。而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这种性格便会变本加厉。难怪在现代主义入主英国诗坛之后,继之而来的竟是那么长久坚持不懈的排外努力!连英国人自己都认为:“英国人越来越眼界狭隘,孤陋寡闻。”(12)排外情绪加强了传统意识,于是接续传统成了英国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事实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诗人不像美国诗人那样善于横向发展,借用外来风格否定外来风格,而是一味求助于本土传统。现代英国诗歌不如现代美国诗歌那么绚丽多彩和富有生气,部分原因也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