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英语同法语一样,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接纳吸收古代中国诗歌精神的近代欧洲语言之一。早在十八世纪,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就曾论及《诗经》,并且提供了其中部分作品的双份译文——一为逐字直译,一为诗体韵译——“这是正确翻译亚洲诗作的惟一方法。”(1)十九世纪中叶,在某位中国学者帮助下,理雅各(James Legge,1914—1997)始译《诗经》,先逐字直译,再译成诗体。直至1896年,赫伯特·A·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才翻译出《诗经》之外的中国诗。著名传记作家李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评论他的翻译说:“此书……值得一读,不仅因其异域风情,还因其雅致诱人……甚至可以这么说,书中的诗歌是我辈迄今所知的极品……娴熟的语调和深刻的情感使我们这本诗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2)阿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则称道翟理斯:“将韵律和字义统一的手法极巧。”(3)1915年,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发表了他著名的《华夏集》——薄薄的一本根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的译释注记编造出来的自由体英译中国诗集。这种体式风靡一时,此后许多译者如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和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 Ayscough)等纷纷效仿。稍后,阿瑟·韦利阐述了用一种有节奏的散文体翻译中国诗的方法。有人评论道:“他的译笔自然得像口语。”(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第三位引人瞩目的自由诗体翻译家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他发现中国诗人“神异地将奇美与常识融为一体”,并预言:“未来的西方诗人将从学于唐代大师。”(5)他也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与之合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位中国翻译家,芝加哥的蔡鼎甘(Tsai Ting—kan译音)和剑桥的朱大告(Chu Ta—kao译音)分别显示了各自对英语的熟谙。此后,中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中国翻译家,其中在英语世界里获得高度评价者亦不乏其人。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语。其中许多篇什都不止有一个英译本。从而使得我们有机会享受到拿它们相互做比较的乐趣。本文将随意援引一些译本加以仔细考察,以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措辞、句法、韵律、体式、用典等几大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