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中国古诗的英译已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无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译者——既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又有中国的——加入这场展现语言和文学才能的竞赛之中,越来越多的优质译品纷纷问世。然而,一直以来问题与成就似乎总是并存。归根结底,译者的才能至关重要,其次才是翻译的方法。

虽然中国古诗语言有许多的语法省略,但在中国人听来仍相当自然流畅,理解起来并不费力。简单一些的诗句甚至现今的学童也能轻易地懂得。然而一旦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多数美感就丢失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显得泾渭分明,但中国古诗和现代新诗的英译文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因此,欲使中国古诗的英译文有别于中国新诗的英译文,问题大致就在于如何在英译文里保留中国古诗的特点。以此为目的,复古和创新或许都有其意义所在。

(陈子慕汉译;傅浩审校)

(英文本原载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会刊BABEL,45:3,1999)

【注释】

(1)参见吕叔湘与许渊冲(合编)《中诗英译比录》(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V 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香港三联书店,1988,第7页。

(2)同①。

(3)阿瑟·韦利(Waley,Arthur)《中国诗一百七十首》(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Co.,1918,第21页。

(4)参见吕叔湘与许渊冲(合编)《中诗英译比录》(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V 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香港三联书店,1988,第8页。

(5)参见吕叔湘与许渊冲(合编)《中诗英译比录》(G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V 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香港三联书店,1988,第8—9页。

(6)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第1页。

(7)叶维廉《中国诗:主要类型和体裁》(Chinese Poetry:Major Modes and Genres,UCP,1976),第6页。

(8)叶维廉《中国诗:主要类型和体裁》(Chinese Poetry:Major Modes and Genres,UCP,1976),第8—9页。

(9)埃兹拉·庞德(Pound,Ezra)《华夏集》(Cathay),London:Elkin Mathews,1915,第1页。

(10)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第10页。

(11)转引自杰弗雷·利奇(Leech,Geofrey N.)《英诗的语言学导引》(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Longman,1969,第46页。

(12)参见杨宪益《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载《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穆宏燕《唐绝句与波斯四行诗之比较》,载《中国国学》第21期,1994年。

(13)阿瑟·韦利(Waley,Arthur)《中国诗一百七十首》(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Co.,1918,第20页。

(14)阿瑟·韦利《中国诗选》(Chinese Poems)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46;1982,第1页。

(1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