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编译体例

六、编译体例

一、本书正文包括约翰·但恩诗集《歌与十四行诗》、《哀歌》全部和《神学诗》部分作品的中译。

二、但恩作品版本较多。本书主要以赫伯特·格瑞厄森和海伦·伽德呐标准版为底本,并参照其它版本译出;文本有出入处择善而从,除必要说明者,一般不赘注。注解参考各家之说,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三、译诗仿照原文标准版式,标明对应行数;注解亦采用标行法,即注文前的数码为诗行序数。

四、附录有根据多种资料编译的约翰·但恩年表和以格瑞厄森标准版为主要依据的英文目录,以及介绍“敬神十四行诗:神学冥想”的短文一篇。

五、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海伦·伽德呐(编):《约翰·但恩:神学诗》,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52年版。

海伦·伽德呐(编):《约翰·但恩:哀歌和歌与十四行诗》,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65年版。

H.J.C.格瑞厄森(编):《约翰·但恩诗集》两卷本,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

C.A.帕垂蒂斯(编):《约翰·但恩英语诗全集》,伦敦:J.M.登特父子公司,1985年版。

A.J.史密斯(编):《约翰·但恩:英语诗全集》,企鹅图书公司,1971年版。

艾萨克·沃尔顿:《约翰·但恩博士生平》,1640,(G.圣茨伯里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27年版。

诚如艾略特所指出,但恩等玄学诗人的“语言通常都很单纯;……在另一方面,句子结构有时却远非简单”。但恩使用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虽然有些词语在今天显得生僻古旧,但仍不难索解。真正难的在于他的句法,那不是自然口语的句法,而是诗的句法。加之早期手抄本多句读不清,现代编辑者又矫枉过正,遂造成一种标点繁多、顿挫有致的奇特句法。不过这倒适合但恩才辩的语气。艾略特也说:“但这不是缺点;而是对思想和感情的一种忠实。”(19)在拙译中,除了尽量移植其它可模仿的形式因素(如韵式、体式)外,我还特意对这种句法加以追摹。这也算是一种实验吧。

自1992年10月动笔,断断续续至今已两年了。其间我曾赴但恩就学过的剑桥大学做访问研究,并专诚参谒过但恩曾住持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劫后仅存的他生前度身订制的身裹尸衾立于骨灰瓮上的写真雕像。本书主要就是在但恩的故土译成的。在那里译但恩是一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愉快经验。我原本对但恩并不熟悉,译过这些诗之后,总算有了一些了解。对于但恩,较之译过的各家诗人,我用力最多,但结果仍不令人十分满意。仓促惶恐之余惟愿抛砖引玉,今后能看到更好的译本问世。

感谢北大英语系暨编委会的师友们,没有他们的厚爱和支持,本书的问世是难以想象的。

1994年10月于北京

【注释】

(1)参见H.J.C.格瑞厄森:“序”,《约翰·但恩诗集》,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第vi—vii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T.S.艾略特:“玄学诗人”,载威廉·R.基斯特编《十七世纪英诗》,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页。

(6)同上书,第24页。

(7)参见H.J.C.格瑞厄森:“序”,《约翰·但恩诗集》,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第vi—vii页。

(8)H.J.C.格瑞厄森:“评注”,《约翰·但恩诗集》,第1—2页。

(9)H.J.C.格瑞厄森:“评注”,《约翰·但恩诗集》,第1~2页。

(10)参见H.J.C.格瑞厄森:“序”,《约翰·但恩诗集》,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第viii—ix页。

(11)参见阿历克斯·普莱明戈主编:《普林斯顿诗与诗学百科全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495页。

(12)参见H.J.C.格瑞厄森:“序”,《约翰·但恩诗集》,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第viii—ix页。

(13)海伦·伽德呐:“总序”,《约翰·但恩的神学诗》,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52;1969年版,第xvii页。

(14)参见H.J.C.格瑞厄森:“序”,《约翰·但恩诗集》,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12年版,第x页。

(15)同上书,第xxvii页。

(16)同上书,第l页。

(17)海伦·伽德呐:“总序”,《约翰·但恩的神学诗》,牛津:克莱闰登出版社1952;1969年版,第xvi页。

(18)T.S.艾略特:“玄学诗人”,载威廉·R.基斯特编《十七世纪英诗》,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

(19)T.S.艾略特:“玄学诗人”,载威廉·R.基斯特编《十七世纪英诗》,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