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理,似是而非
12.强词夺理,似是而非
强词夺理,似是而非。我是说先翻成白话,再转成文言,非一步到位,故事倍功半。倘能直接翻成文言,岂不更好?你的译文捉襟见肘,中间还夹杂有非文言的表达法,就是途经白话造成的弊病。至于说文言弹性大,一个词可兼顾多个意思,适足以表现英文的ambiguity,我不以为然。先不说文言可以很严密,即便说汉语文言一词多义,与英文的多义就能恰好重叠吗?相反,这更不利于翻译中的准确表达。其实语言的表达都是尽量求准确,多义现象不是主流。钱钟书用文言写《管锥编》自有他的理由。我猜想,他不光用文言,还用繁体字,这主要是迁就题材,省得用白话和简体字多一层转换不说,还会造成不准确。试问,他为什么不用文言写《围城》?另外,他那一代人古文根底好,是那个时代和环境造就的,那时候文言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他欣赏的翻译是林琴南和严几道的文言译文;较之白话,他可能更习惯于用文言写作。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就不好说了。现在,要能做到精通文言,当然难能可贵,可惜时代和环境已大大不同了。另外,大众与小众也是相对而言的。
不知你的论文是否已交稿。粗读一过,觉大意尚可,但还有可充实的余地。你似乎主要在挑毛病了,正面的东西谈得较少。寒山诗引文最好夹用中文,实在不行,也应该用汉语译音。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Arthur Waley把“三月”(如果原文如此的话)译成“the third month”并没有错,而是你有所不知。“the third month”的完整写法是“the third month of the lunar year”是指阴历的三月,这是约定俗成的译法,而非Arthur Waley独创。阴历的三月就不等于阳历的“March”,故有的译者就干脆把汉语古文中的“三月”译成“April”,余类推。另外,你的英文还是个问题:有些表达法不地道,语法错误不少。改进办法:多读原著,勤查原文字典。
你的译文只是润色成了文言,误译处尚未改正。要细心再细心。有些词是由于疏忽认错了。有些是不求准确,只求ambiguous所致。例如第一句就错了。
2003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