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最好靠近现代
2025年09月26日
1.语言最好靠近现代
尊文和译拜读,甚是佩服,可以想见你在此中浸淫之深,用功之勤。所论出自独立思考,自成一家之言。虽然我与你所见有所不同(碰巧6月19日《中华读书报》第24版登载了我的一篇谈译诗的文章,可见我的主张),但亦颇能有会于心。据我所知,国内尚有与你观点近似,主张以“词曲体”或传统诗体译西诗者,但少有像你这样同时深具现代感的。下面我就略谈谈我的观感。
中文,尤其是文言,语义容量特大,易得之于凝炼,亦易失之于俭啬。为迁就诗体,难免凑削。《七古/红色手推车》前两句已译足原意,后两句实为“蛇足”,而且有违Williams所谓“No ideas but in things”之旨趣。原诗中隐含之意在译诗中应设法类似地以暗示出之,而不应直接说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也。若强作解人,越俎代庖,把深层的寓意都翻到字面上,窃以为此失之过,所谓“overtranslation”是也。同样,《南歌子/诗》的最后两行“在此消匿的时候/它的动作小心而轻柔”也是原诗所无的解说。这都与意象主义或客观主义的原则不合。《七律/雪暴》有些地方不够准确。如以“浩舞悠绵”译“float idly down”,“坠入三天”译“drifs...for three days”,妙则妙矣,却都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原作者之嫌。《好事近/特此说明》和《忆少年/冬木》较贴近原诗意蕴,因而也较为成功。我建议,语言最好靠近现代,避免古奥,才易为读者接受。总之,你的思路是不错的,只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成功的产品是最有说服力的。我的看法不免偏颇,仅供参考。
200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