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诗赏析——2003年10月15日在中南大学讲演录
现代英诗赏析——2003年10月15日在中南大学讲演录
什么是现代英诗?首先我们要明确“现代”或“现代性”这个概念。它是否仅仅是个时间概念?在英语诗歌的范畴内,一般是以一战前后现代主义出现为始来划分现代这个时代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一战之后的诗都属于现代诗,即以时间来划分,这是一个问题。一战到如今已将近百年了。一百年前的诗也可说是现代的吗?现代诗之所以现代,道理何在?我觉得,“现代”首先是哲学上的概念而不是时间上的概念,它代表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态度,一种世界观。这个问题很大。现在有些学者做研究,对现代性、现代主义等概念辨析甚详,在此恐怕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我仅就英诗里的一些相关概念,给大家做一阐释。
就英诗而言,现代性包含形式和内容,从诗体、语言到价值观、世界观等精神内涵。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一种变革,具体来说,尤其是相对于浪漫主义而言的,乃至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所有旧的传统。这一改变早在一战之前就已经有了,可以说在十九世纪就萌芽了。西方的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本质上变化。文艺复兴就是在中世纪的断裂之后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所谓言必称希腊。古典主义也主要是指对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崇尚。浪漫主义则除古典传统外,还诉诸欧洲各民族本土的中古民间传奇和异域的,如东方的、“圣经”的传统。这些都是向后看的。如果把古希腊、罗马文学比作文言传统,直到浪漫主义的英诗就都相当于旧体诗。
1800年,威廉·渥兹渥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抒情歌谣集〉序言》问世。这篇革命性的宣言反对文言传统,反对书面文学传统。此前的文学大都是对以前的文学——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的不断复制,可以说是炒冷饭。渥兹渥斯主张回到诗的原始、本真的状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和语言,而不是袭用过去的源于希腊、拉丁和希伯来语的扭曲的陈词滥调。可是他的影响直到150年以后,也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而他之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乃至维多利亚时代和十九世纪末的诗人的作品仍属于文言或古典传统,可以说比渥兹渥斯还要落后、倒退。他们所承接的仍是过去的传统,而渥兹渥斯的革命性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美国,1855年,稍晚些,有另一位诗人发表了革命性的宣言。那就是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序》,同样是一部诗集的序言。他宣称与过去的文学决裂,不再从书本中寻找题材,不再翻抄别人写过的东西,而要写自己的题材,写真正的美国人的生活——文学传统中前所未有的东西,要用前所未有的语言来描写前所未有的题材。与渥兹渥斯的命运类似,惠特曼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受到恶意的嘲笑。他的影响也是在一百年之后,才显现出来,才真正为人们所重视。所以说,现代性这种革命性的思想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萌芽,但成熟期却要到二战以后。而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主义运动其实只是一场不成功或不彻底的革命。它的出现是以庞德为首的意象主义,还有艾略特等其他一些诗人的创作实践为标志的。现代主义诗人主要是从技术的革命或材料的革命,也就是对诗歌的语言和体式加以革新入手,但是在对待题材的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前人的窠臼。他们并不反对从旧有的传统中寻求题材。
意象主义,具体地说,即庞德及其周围的诗人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创造”了自由诗。其实可以说,自由诗并不是他们创造的,而是惠特曼或更早的或别的语种的诗人创造的,但是直到庞德的意象主义出现以后,自由诗才真正在英诗里流行起来,甚至一时间可以说有泛滥成灾的势头。后来庞德意识到自由诗也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不久又和艾略特不约而同地回归古典传统。他们虽然在诗体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早期也使用陈旧的语言,很传统的诗歌用语,也采用传统诗体,但从题材和对待题材的态度来看,他们力图进入传统,重新整顿传统的秩序,打破传统题材的界线,也就是说,不止承接一种传统,而是利用所有的传统,从荷马开始的欧洲的传统,包括东方的文化遗产来造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是完全新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庞德和艾略特等人的主张受到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强烈批评,后者认为他们使英诗倒退了几十年。他们虽然也用一些日常生活题材,但往往只是作为一个片断,与传统文化题材揉在一起,形成一种镶嵌或拼贴画似的效果。他们的主要兴趣还是主要在于文学艺术本身,姿态仍是精英主义的,对日常生活并无真正的兴趣。直到二战以后,英、美诗人才真正承接了渥兹沃斯和惠特曼的传统,自觉地从真正的生活里提炼题材和语言。这时候,形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形式技巧的迷恋是现代主义诗人的特征。二战后的英国诗人,像菲利浦·拉金等运动派诗人,还是使用传统的诗体形式,但他们的语言和题材绝对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语言和题材。他们的姿态降低了许多,用拉金的话讲,是“回到了本来的尺寸”。美国诗人则继承了惠特曼和威廉斯的传统,继续把自由诗的革命进行到底。他们力求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用更真切、自然、日常的语言,用更自由、独特的形式,写作真正生活的题材,而不是从故纸堆里捡取旧货。美国五六十年代出现的许多诗歌流派,如自白派、垮掉的一代、黑山派等等,大都采取平民的姿态,从书本里走出来,写自己的真正的生活,都属于反学院派的姿态。这就是现代性。所谓现代性就是对现实和历史真实的一种意识和态度,是正视而不是幻象化。现代主义仅仅是从形式技巧上着手,对传统进行的一种反叛,所以可以说它的现代性并不是很彻底。
以上可算是对英语现代诗的一个简单介绍。其实,中国的新诗与英语现代诗是平行可比的。首先,它们可以说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一个是“五四”运动前后;一个是一次大战前后。其次,它们都是以形式的变革为标志的:一个是以白话诗或自由诗或移植的西式诗的出现为标志;一个是以提倡自由诗的运动为起点。它们的发展直到四十年代基本上都是相互平行的。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英、美学者来中国讲学的时候就介绍了当时在英、美比较有影响的叶芝、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我国的查良铮等人就深受其影响。解放后,中国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同时又与自己的传统割裂,可以说文化是在孤立地发展。诗歌也受政治气候影响,与世界脱轨了。类似地,英、美在二战以后,五六十年代,也发生了类似我们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社会变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行。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开始与世界接轨了。但这个时候,由于文化的破坏,我们新一代的诗人在教育上后天缺损,他们开始写诗时是自发的、茫然的,但随着西方诗的再度涌入,他们似乎找到了崇拜的对象,于是亦步亦趋地摹仿起来。中国诗从此落后了,不再与西方诗平行可比了。到了现在,这种趋势似乎愈演愈烈。中国许多写诗的人只看外国的(其实是翻译的中文)诗,而不看中国的诗。甚至有的写小说的,也公然宣称只看外国小说,不看中国小说。但是也有一些自觉的诗人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当然,总的说来,中国当代诗受西方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空前的。
下面我想结合翻译讲一些具体的例子。因为中国的诗人好多受到了坏的翻译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作品有时候像不好的翻译,或者说比不好的翻译通畅一些。要考察影响,就要看原文是什么样子,因为有些坏的翻译与原文有很大的距离,丢失了很多东西,是假冒伪劣产品。下面就拿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英诗原文与汉语译文有怎样的差距。因为我自己也译诗,所以我通常很少批评别人的译诗,就像卖瓜的只能说自己的瓜好,不能说别人的瓜不好。别人会反击你,对吧?因为你自己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我们最好先管好自己的事。我在这里隐去了译者的姓名,主要是我的学生或朋友平时跟我讨论的一些译文,还有些是从网上下载的。我们就不管是谁译的,只是看译文本身,对照着原文来鉴赏一下。(下略)
我想,例子就讲到这儿。从以上例子,我想大家可以对什么是现代诗,以及现代诗在译文中的表现是什么样子,可能有一点感性的认识,但是今天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讲得太多。我想就讲到这里,大家看有什么问题?
问:现代我们中国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成果有哪些,有什么突破吗?
答:嗯,说实话,不太清楚,呵呵。根据我参加的会议呀,有限的见闻呀,好像没有什么突破。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一般还是跟着国外的走,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了,资料有限是其一,另外还有别的原因。我对浪漫主义缺乏研究。大凡学术研究有什么突破恐怕都很难,就算国外的研究到现在,估计也很难有什么突破。我真不太清楚,对不起。
问:傅老师,我再请问一下。现代派诗人除了形式方面的反叛,在内容方面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哲学基础?
答:嗯,这个问题很大。呃,他肯定首先从形式方面入手,就是从艺术入手,另辟蹊径,树立自己的地位,必须要跟前人不太一样,这可以说是一种逆反。“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的趋势。不光是艺术上、技术上,还有价值观上面、深层的一些东西,但最后要让人们接受,就必须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一种方法就是重复传统的东西,接着传统的东西往下走;另一种方法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比如说,早期原始的状态是什么,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要找类似的状态,就只能从生活里来。这不可能从旧的书本里来,因为过去的人也是从当时的生活里来的;我们不可能回到当时的生活,不可能回到《诗经》的时代,回到荷马的时代,但我们可以回到当下自己的时代。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的东西是可以同古人那时候的生活状况类比的,因为生活现象是可变的,但本质有相通的地方。我想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
问:您似乎对叶芝较感兴趣。您为什么选择他作为研究对象?
答:呵呵,叶芝等于说是现代主义的一个起始点。他代表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一个过渡。他前期是浪漫主义的,到了后期,就具有了现代性。所以要想对现代诗有系统的了解,就要从叶芝开始,研究现代诗怎么发展。
问:那在您的诗歌创作中,叶芝对您的影响是不是比较深?
答:没有刻意地去模仿某一个诗人。可以说读过的诗人可能都会对我有影响。但这个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具体的,不会是哪一块儿有某个人的痕迹。我一般来说化得比较好,呵呵,就是中国的和西方的元素都有,但是不能说哪一点是受哪个人的影响,很难说。嗯。
(景朝亮整理录音;傅浩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