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评传》前言
《叶芝评传》前言
在爱尔兰时,常有人问,来此做何学问?曰:研究爱尔兰文学。问者一脸困惑:稀罕!贵政府居然肯花冤枉钱送君来这儿研究这玩意儿,有啥用?惭愧之余,唯唯诺诺,不知作何解释才好。疑问间接涉及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呀,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呢?谦而言之:“著书只为稻粱谋”。然而,不要为“意图谬说”所惑,读者自会见仁见智,发现其客观价值。至少,传主名声赫赫,曾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何在,也许有人感兴趣。
本书是由中文作者为中文读者写的外国诗人评传。故而在不免有间隔感的臆评之外,对事实细节的交代不厌其详。一则为言之有据,在主观之中求客观;一则为“听其言,观其行”,以人物的言行折射其性格。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创作不是无本之木。挖掘作品背后的世界,以捕捉创作轨迹的风影,这是传记型评论的目的所在。但评论型传记却不应仅仅着重于思想和创作,而忽略了行为和性格。
读有些文学作品可以不必了解作者生平,如《西游记》;而读有些作品就非了解作者行状不能懂透。而即便是《西游记》,假如想知道这样一部奇书是如何产生的,那也还需要了解吴承恩究竟是何许人。其实,“意图谬说”不必全谬;坚持文本自足是否也是一种“谬说”(可否名之“自足谬说”)?
威·巴·叶芝(又译叶慈)主要是个自传性诗人。他的作品基本上就是思想和经验的实录。所以他的生平和创作之间反差不大,联系密切。他认为,他的一生是一种生活中的实验,后来人有权利知道;尤其是抒情诗人的生活更有必要被人了解,这样,他的诗就不至于被理解为无根之花,而是一个人的言谈话语。(1)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知人论世正是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超越时空,与古人交友,不亦乐乎?拙著旨在把笔者所知道的叶芝其人其思其作介绍给读者。但如果要真正了解这位朋友,最好还是在读本书之外,再进一步读他本人的书。
由于叶芝兴趣广泛、人格多面,所以为了叙述之便,本书行文并不总是保持时序,而是往往要照顾话题的集中和连贯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这一点是需要读者注意和合作的。相信读者在掩卷之余,自会把所得散碎印象拼合整一,仁智亦在其中矣。
本书中所引用的叶芝诗作中译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见拙译《叶芝抒情诗全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间或略有改动,兹不另注。
在此,笔者衷心感谢国家教委留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基金的资助。
1998年3月起草于都柏林
1999年3月脱稿于北京
【注释】
(1)W.B.Yeats,draft of lecture“Friends of my Youth”,delivered in 1910.See A.Norman Jeffares,W.B.Yeats:A New Biography,p.208.
(2)《孟子·万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