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措辞
一、措辞
在汉语里,语义和语音的基本单位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所有的汉字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偏好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而古汉语文学中更普遍使用精简的单音节词。当然,不同单音节词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多音节词的词义则由各个组成部分分担,因而受到限定,所以相比之下,单音节词往往比多音节词多义。因此,译者翻译单音节词时须依照上下文,从诸多义项中选择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的正确义项。例如,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我赞叹称奇。)如吕叔湘教授所指出的,(6)此处最末一字“稀”原意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正确的翻译应该是:“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but I could see little of them.”(他拿灯来照给我看,我却所见甚少。)
古文中字词的语法功能更为灵活。比起现代用法,一个字词往往能充当较多的语法成分。比如说“雨”字,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只能充当名词,而在文言中却可以充当名词、不及物动词、甚至及物动词。在《上邪》(义为“天啊”,韦利却将其误译为人名)一诗中,“夏雨雪”意为“If it rained snow in summer”(除非夏天下雪),而不是“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在夏天里下雨又下雪——韦利译文)。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错得更有趣。“钓”字在文言中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及物动词解。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末两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妨被译为:“Single boat.Bamboo—leaved cape.An old man./Fishing alone.Ice—river.Snow.”(孤舟。蓑衣。老翁。/独钓。冰河。雪。——叶维廉译文)。此处,这个“钓”字无疑是个不及物动词,但据说某海外华人学者却如是解读“An old man/Alone fishing[for]the snow on the cold river”(一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雪),并惊叹其措辞之前卫!显然,他把“钓”字误解为现代意义的及物动词了。或许这是中国古诗影响英语世界现代诗人的方式之一吧。类似地,当代中国年轻诗人也从西方现代诗的蹩脚汉译中学到种种怪异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误读情形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