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译者的修养
三、译者的修养
仅有原则和方法并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关键还在于操作者的运用和功力。
鲁迅曾说:写小说未必需要懂什么“小说作法”和“小说法程”之类。同理,做翻译也不一定要研究翻译理论或技巧。现在这类研究多附属于语言学,许多空对空的名词术语、条条框框。翻译理论研究者毫无翻译实践经验者有之,正如文学理论研究者可能从未涉足过创作一样。
有许多作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只是从小喜欢阅读;一旦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觉得自己也能写;这实际是人的模仿本能的启发。翻译亦如是,只不过它需要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两种语言的书读多了,也会自然产生翻译的欲望。在香港,译文的稿酬要比创作的高,因为翻译被认为比写作难,这很有道理。因为译者至少要多一种语言的素养。
所以说,译者的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创作者往往会觉得自己以前的作品精彩,这是因为灵感会衰退;翻译者却往往会发现自己以前的译品中的许多错误,这是因为语言修养会提高。译者的语言修养(当然是两种以上)程度是决定译品优劣的最重要因素。一个译者现在能译的东西,十年前可能读都读不懂;十年前译的东西,现在可能会推倒重译。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翻译的功夫也在翻译(技巧和理论)之外。多读书,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自然会有助于翻译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实践经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做翻译练习,多修改,自然会熟能生巧。另外,对照原文研读别人的译品不失为增长见识,吸取教训,提高鉴别和批评能力的有效方法。
再其次,才是翻译方法和技巧。其实,只要把握以准确为第一要义的大原则即可。至于具体方法和技巧,通过上述两项修养就可自然获得。当然,如果有明师批改点拨,会少走些弯路,进步会更快些。
有人说,翻译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译者的能力。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所谓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应包括作为后备力量的知识素养,是知识、经验、智力等诸方面的综合。
我认为,文学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
一、汉语方面:熟谙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所谓熟谙,指能阅读、分析乃至写作),至少掌握一种方言。应涉猎的专门知识:语法学、音韵学、文字学、文艺学、中国文学史、翻译学等。
二、西文方面(仅以英文为例):熟谙英语(最好达到听、说、读、写、译五会)。最好略知拉丁语或一门第二外语。应了解的专门知识:词汇学、词源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英语史、英美文学史、诗律学、文学理论等。
此外应大量阅读汉、英语文史哲学作品,或者说无书不读,多多益善。古人云:“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在知识爆炸、学科分化的现代已不可能。但我们不妨取法乎上,以此为理想,努力向“儒者”或文艺复兴式的“完人”境界看齐。简言之,即:作为一个译者,应具备用两种语言创作的能力,或者更多(还有批评和研究)。
以上是笔者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并无意用以绳墨他人。现在英、汉语皆不甚通而敢于和急于发表译作者多矣。彼不自知,孰能禁之?
2002年5月6日
(最初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19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