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跋
2025年09月26日
《距离》跋
古罗马人把三十岁以前叫做adulescentia,即青春少年。中国古人则三十岁以上即自称老矣。如今我的青春已逝,就像一首民歌所唱,“小鸟一去不回来”。青年的爱好和灵感也似渐远渐淡。慨叹之余,搜检少时旧作,汇编成册,不惮贻笑,敝帚自珍而已。
我受先祖父熏陶,自幼闻诗。十三岁作第一首旧体诗。十六岁读郭沫若译《鲁拜集》,开始从文言诗向白话诗过渡。十七岁试译泰戈尔诗集,并开始用英文写诗。十八岁写新诗始觉通顺。总觉自己的思想不合时宜,且又为学业羁绊,偶有所作,示人既少,毁弃又多。迄今仍无成就,不免沮丧愧恧。习画更早,且颇下功夫,虽多次参加国际画展,但亦终无所成。得意之作散佚殆尽,惟余少时习作小品若干而已。
本书主要是我而立之年以前部分少作的汇辑,非一时一地之作,故主题和风格上都没有统一性。但排列顺序并不依写作先后,而是试图使这幅拼贴画里的色块相互协调,相互发明。诗论部分因与诗有关而附录,凑足篇幅而已,但内容并非无关轻重。
本书中半数中文诗作曾在我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等地刊物发表;部分英文诗作曾在香港、英国、爱尔兰等地刊物发表;另有少量篇什被译成希伯来文在以色列发表。在此我要感谢各报刊的编辑们和我的希伯来文译者、以色列著名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先生的知遇。
并感谢好友黎湘萍博士对拙作的品评。
1994.12.31.